陕西日报:“中线”——陕西水源地2017年目标:所有河流出境断面水质将达到Ⅱ类

27.11.2014  17:21
          在南水北调中线今年全线通水前的4月,我省出台了《陕西省汉江丹江流域水质保护行动方案(2014-2017年)》,郑重向外宣布了占中线调水量70%的陕西至2017年底所要达到的目标:汉江出省断面水质保持Ⅱ类,丹江出省断面水质达到Ⅱ类。也就是说,届时,目前Ⅱ类的汉江,依然是Ⅱ类;目前符合国家要求的“Ⅲ类丹江”,三年后,将提升一个级别,达到Ⅱ类。其实,要真正达到这个目标,谈何容易!

          “难度肯定有,且很大。但这就是我们陕西所要达到的目标!”省环境保护厅厅长王成文说。


            “从某种意义上讲,陕西的这一重任,无疑将落到我们商洛的肩上。”商洛市环境保护局局长刘福明感慨道,“汉江最大的支流——丹江,从发源地到流出陕西,均在商洛的地盘上。其陕西境内全长249.6公里,支流众多,长度在25公里以上的支流有21条,10~25公里的干沟有79条,1~10公里的支沟有950多条,1公里以下的毛沟多达34000多条。商洛深知自身肩上使命的分量,早于省上‘水质保护行动方案’一年,便率先在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出台了《商洛市丹江流域污染防治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6)》,并明确表示:到2016年末,丹江出境断面水质将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

          “一提起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商洛——是一个不能不提的地方。”省环境保护厅宣传处处长徐刚特别强调:“保护水源地,保护丹汉江!商洛在陕西水源地是宣传最早、声势最浩大的城市。在这座城市的中心广场,巨大鲜红的7个大字:‘一江清水供北京’,从城市到乡村,一直到山的深处……全境240万人,谁都知道:自己脚下这窄的或宽的河流,至2014年底将流向哪里!”

          商洛市在水环境保护方面,是最早受到省上表彰的城市。这是因为它“三年行动计划”的承诺不仅仅只是躺在文件里,而是说干就干,且干得风生水起。它们自加“紧箍咒”,首先将三年“切成四块”:动员阶段(2013年8月底前);整治阶段(2013年9月-2015年12月);提高阶段(2016年1月-8月);考核阶段(2016年9月-12月)。并通过“自创”的“河长责任制”;“伸出”在当地市委机关报《商洛日报》每月“曝光”一次治污进展排名的“硬手”;实施铁证如山的“零点”暗访督察行动……将这三年的时间压得瓷瓷实实。2014年6月,省环境保护厅对商洛市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向整个“中线水源地”推介了商洛的经验。


          可圈可点的“商洛”经验,无疑是在陕西缜密布局的“环境保护”大背景下,整个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地”真抓实干的一个“缩影”。

          稍加梳理陕西近10年来的“顶层设计”、“潜心规划”、“执法力度”,便可反映出这个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70%调水量的省份身肩的担子有多重:
  2005年12月,省人大颁布了《陕西省汉江、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
  2007年11月,省人大颁布了《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2008年3月,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强陕南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工作的通知》。
  2014年4月,省政府出台了《陕西省汉丹江流域水质保护行动方案》。……

          为了全面扎实地落实国家《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和《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加大对有色、黄姜皂素、造纸、建材行业的执法监督力度,我省“重拳”关闭污染企业240余家,停建和整顿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30余个,强力压缩黄姜皂素加工企业产业数量和规模,降低污染排放。截至2013年底,汉丹江流域28个县(区)均已建成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

          同时,实行更加严格的产业政策,立起了“六个不批”:
  一、国家明令淘汰、禁止建设、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一律不批;
  二、环境污染严重,产品质量低,特别是污染物排放难以达标的项目一律不批;
  三、环境质量不能满足环境功能要求的一律不批;
  四、建设项目位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的项目一律不批;
  五、化工项目位于饮用水源地附近、江河两岸以及人口密集地区、群众搬迁量大的项目一律不批;
  六、流域区域内开发规划未进行规划环评的单个项目环评一律不批。……

          这还不够,陕西又自加压力,按照《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中“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的要求,“宣布”将流域水质控制指标纳入省委、省政府对陕南“水源地”各市综合目标责任考核体系……


          陕西水源地天然的地理地貌和气候条件是无与伦比的,但生存、区域性经济发展这些最低的“人为因素”与当地水环境保护的“尖锐矛盾”仍是难以回避和“真真切切”的。在省环境保护厅的工作报告里,就可看到陕西如下的焦虑:

          一是农业面源污染对汉丹江水质影响明显。近五年来的水质监测数据表明,汉丹江流域个别水源地、个别时段水质总磷、总氮因农业面源污染,仍超过相关标准,污染物排放总量、浓度仍呈逐年增长、上升之状态。

          二是治污和保护资金短缺。目前,陕南28个县区中24个为国家级贫困县,财政支出是财政收入的三倍以上。这种典型的“吃饭财政”严重制约着水污染治理和水质保护工作的开展。建成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面临着经费短缺、运营困难的局面,影响着治污作用的发挥。

          三是环保监管能力薄弱。目前陕南三市还有一半以上县没有独立的监测机构,现有的监测能力和业务水平也远远达不到标准化建设的要求。特别是环保的能力建设和业务经费还远远不足,直接影响了环境监管能力的提升。部分有了监测机构编制的县也因无资金购置监测仪器设备而无法正常开展监测工作。

          “陕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水质保障区,其调水总量占整个北上之水的70%以上,在这个将要成为世界最大的跨区域调水工程中所占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省环境保护厅厅长王成文说:“2017年末,汉丹江流域陕西所有河流出境断面水质,将要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这个承诺已经是‘泼出去的水了’,再难,陕西都要实现,这需要我们付出极大的努力,对此,我们还是有信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