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从“有水吃”到“吃好水”
28.12.2015 10:35
本文来源: 水利厅
这是安康市汉滨区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中取得的辉煌成就。农村饮水安全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迫的民生工程。近年来,汉滨区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作为民生水利的头等大事来抓,通过创新机制推进农饮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打造出了陕西农村供水的“汉滨模式”,为推动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真没想到现在能吃上这么好的水,以前吃水问题是全村最头疼的事,从水井里打上来的水没有任何过滤消毒措施,水垢很多。而且供水设备长期没人管理,吃水没有保障。遇到天旱时还出现缺水问题。现在24小时随时都能用上干净的水,太方便了。”
时至寒冬,安康市汉滨区五里镇张营村村民张立友提起农村供水的事,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心里暖融融的。2013年春节后,他们全村近2000人告别了吃水不便、没有好水吃的历史,用上了优质安全而且廉价的水,有效地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全村群众的幸福指数也由此大大提高。
汉滨区人口104万,其中农业人口79万,是一个典型的人口大区、农业大区,如何解决好广大农村群众的供水安全问题,是全区水利改革发展的头等大事。为确保让农饮工程成为一项德政惠民工程,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在工作实践中,水利部门进行了建管并重、建管互促的有效创新实践,形成了典型示范的“汉滨模式”。
按照省厅“三个一”的要求,汉滨区组建了一支专业化管理队伍,解决了“三个难题”,提供了“三项保障”。首先,在区财政、编制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全区一次性解决全额事业编制75人,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安全供水工程管理总站,按区域下设了恒口、五里、张滩、吉河等8个供水分站,分别承担各自片区镇(办)及其村级供水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有效解决了镇、村两级供水工程长期“没人管”的问题。其次,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出台了《汉滨区农村供水工程管理暂行办法》,对工程管理制度、组织模式、运行维护、水源保护、水质管理、水费计收等各个管理环节做出了明确规定,解决了“没法管”的问题。三是出台了《汉滨区农村供水工程维修基金筹集管理实施细则》,明确了维修基金分年度提取、配套,实行“专户储存、集中管理、专款专用”,解决了农村饮水“没钱管”的问题,保证了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全区统一了水价,确保群众吃上“透明水”。按各供水分站管辖片区,分别组织了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受益群众共同参与的供水物价座谈会,确定了“最高限价”的政府指导管理办法,还印制了全区统一的水费征收票据,实现了农村供水的公开、公正和透明。
加大水质监测力度,确保群众吃上“安全水”。该区农村水质监测中心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对现有仪器设备的改造升级,水质检测指标由原来的21项升级到42项(检测能力已达63项),已有15个联镇联村水厂配备了每日6项指标自检设备,全区40多个规模水厂每季度进行一次42项水质化验,水质监测中心平均每年出具报告1100余份,并建立了农村饮水监测档案。目前,汉滨区水质监测能力建设已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重视水源地保护,确保群众吃上“放心水”。该区制订了《汉滨区村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组织环保、水利等部门划定了饮水安全工程水源保护区和保护范围,设立饮用水源保护区标识,并加强宣传,增强群众的水源地保护意识。同时,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和生产生活污水排放,杜绝周边垃圾和有害物品的堆放。对联镇联村供水工程优先划定了保护区,实行工程防护和封闭管理。
工程建成后,为扎实抓好农村集中供水安全长效管理机制,区水利局对供水规模在3000人以上的联镇联村水厂由局各供水分站直接管理,加强业务技能指导,不断提高运行管理水平和保障能力。对于单村供水工程,该区按照“谁受益、谁经营、谁所有”的原则,按所有权和管理权相分离的方式确定产权,交由镇、村或成立供水协会管理,水价按政府指导价确定,实现了“以水养水,以水养工程”滚动发展的目标,既保障了群众用水,又使管护者受益,实现了运行管理上的双赢。另外在服务上,许多供水分站分别制定了“便民服务卡”,公示了维护抢修和投诉监督电话,确保了农饮工程的良性运行和群众长期受益。
通过创新运行管理机制,汉滨区农村饮水工程正逐步迈上精细化管理、规范化运作的良性发展轨道,实现了农村群众从“有水吃”到“吃好水”的根本性转变,重点集镇、社区在全区率先实现了“农村供水城市化”的历史性跨越,为建设美丽富裕新汉滨、加快小康步伐提供了坚实的水利保障。
本文来源: 水利厅
28.12.2015 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