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以治水助推发展转型升级

25.01.2016  13:24
      河流及其流域是人类灿烂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和摇篮。没有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滋养,就没有两河文明的产生;没有尼罗河的浸润,就没有古埃及文明的发迹;没有印度河与恒河的哺育,就不会有古印度文明的辉煌。中华民族的摇篮在黄河流域,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 
        中华文明的摇篮在黄河流域,黄河文明的摇篮则在渭河流域。“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在著名的辞赋《上林赋》中形象地描绘出了“八水绕长安”的汉唐雄风、盛世气象。站在渭水之滨北眺,数十座帝王陵墓沿莽原铺陈开去。南望,云横秦岭,古渡千年。现代,渭河流域依旧是三秦大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增长极”,流域内集中了陕西64%的人口、56%的耕地和80%的工业总产值。 
        然而,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速度加快,渭河两岸生态环境也被严重破坏:采沙泛滥让河滩千疮百孔,工业和生活污水肆意排放,生态功能基本消失,一度成为关中地区的“下水道”。 
        渭河是陕西的母亲河,渭河污染治理不仅是民意所在、民心所向,也是对党委和政府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为促进渭河生态环境的改善,2011年底,《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方案(2012—2014年)》颁布实施,提出经过三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实现渭河水质基本变清,生态功能逐步恢复。 
        行动方案刚出台的时候,有些人曾担心,出台如此严厉的治理措施,渭河流域的经济会不会就此垮掉了?三年来的实践证明,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民生情怀和责任担当,下决心向渭河污染宣战,把渭河污染治理好、把渭河生态建设好,不仅没有影响关中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反而极大地促进了关中地区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促进了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保障人民福祉,为推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为进一步巩固提升渭河生态环境的治理成果,2015年,我省又相继启动和出台了新一轮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和《陕西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陕西“水十条”)。 
        水环境质量好坏,事关百姓福祉,事关我省能否全面够格建成小康社会。从渭河治理,到汉丹江保护,再到陕西“水十条”,治理水环境,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