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 依法治村看磊庄
依法治村看磊庄
(本报记者 吕贵民 见习记者 程靖峰)“小狗惊吓咬了人,主人应该去赔偿;路边挖沟绊倒人,施工者需赔礼道歉;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儿媳妇也有继承权……”72岁高龄的廖老汉,说起法律常识来,有板有眼,如数家珍。
这是记者国庆前夕在黄龙县磊庄村看到的情景。
黄龙县石堡镇磊庄村是我省“民主法治示范村”,通过“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建设,全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磊庄村的快速发展和巨大变化。多年来,村上无治安案件、无刑事案件、无人上访。
“谝闲传”中明法理
磊庄村有3个村民小组,74户,270人。“就在一年前,我们村又破又乱,很多村民还都住在土窑洞里。村子虽然不大,但矛盾纠纷却不少。”村支书李建民对记者说。去年7月的持续强降雨,让全村村民的住房安全受到威胁。为了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确保村民安全,村上决定进行磊庄新村建设。因势利导,磊庄“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也同时全面铺开。
磊庄村的法治文化广场是黄龙县的第一个普法广场,也是黄龙县村级唯一一个。绿丛繁花中,法治宣传牌醒目矗立,乘凉亭里的普法条语朗朗上口。耳濡目染之间,村民想问题,办事情都有了点“法律思维”。虽然面积不太,村民们在这里可是学到了不少东西。
“大的法律道理不敢说懂,小的基本上都知道,知道该咋保护自己。”廖老汉快言快语地告诉记者,这些法律知识都是在闲聊时候,从法治文化广场的漫画墙上学来的。农闲时节村里的170多口人,时常三五成群来这里闲聊东家长,西家短,让群众在“谝闲传”中,不知不觉明法理,学法律。
农民不愿意打官司
在磊庄村,每月的25日前后是村干部和司法所工作人员最忙的时候,这几天他们要挨家挨户拉家常。“其实25号是村民矛盾排查日。磊庄是我负责的片区,每月一次矛盾纠纷的排查,基本上每家都要跑到,有时候和村干部同时开展排查,有时他们已经排查结束了,我就针对重点问题去进一步了解情况。”石堡镇司法所所长赵社平说。
邻里纠纷在农村是难免的。8月是核桃收获的季节,很多村民为使自家核桃提前上市,卖个好价钱而“抢”收核桃。因时间匆忙,核桃采摘一遍,树上还有不少残留。这本该是自家检查、二次重新采摘,但有的村民却溜到别人核桃地里,替主人家“检查”了。少的可采摘二三十斤,多的四五十斤,一斤20多元,主人为此会损失好几百元,这对农村家庭来说可是个不小的数目。
“按照法律来说,‘检查’人家核桃多少,就应该还多少。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默认他们也付出了劳动,适当留上一点(大部分返还)。”赵社平就是这样让村民学会换位思考,矛盾在无形中迎刃而解。
“尤其是在农村,民风比较淳朴,农民本身对法律也不太熟悉,在迫不得已之前,人们不太接受通过生硬的法律途径处理这些事儿,不愿意打官司。农民在内心里还是觉得,作为一个被告出庭是一种耻辱,会记一辈子的。如果动辄穷尽司法手段,也不利于农村社会和谐。我们就是要让法律和情理融合,使纠纷在法律允许内,更加合情合理得到解决,让司法的过程柔性化,人性化。这或许是调解矛盾纠纷的一个‘门道’”。赵社平这样给记者解释说。
村里也有“纪检委”
磊庄村村务监督委员会被群众形象地称为村上的“纪检委”。“我就是代表村民监督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的!村里的每一笔开支,必须要有我们监委会签字才能报销。否则就不合理、不合法、不能报销。”磊庄村监委会委员张俊岭底气十足地告诉记者,自2006年村里按照延安市的规定设立监委会以来,他在这个位置上一干就是8年。
在磊庄村村民们亲切地把村监督委员会的3名委员叫做“纪检委员”。在村“纪检委”的监督下,大小村务不能关门拍脑袋由个别人来决定。村里花的每分钱,需要村支书、村委会主任、监委会主任、监委会委员、会计依次签字。在磊庄村口,记者看到阳光村务公示栏上贴满村里各种事项公示,买了多少办公用品,用了几支笔,给低保户补助了多少钱,一目了然。
村务管理免不了人情的渗透,张俊岭就记得以前村民对低保户评定中的“人情保”、“关系保”的现象意见很大。张俊岭说,现在低保户在监委会的监督下通过选举的方式产生,村民邻里之间,谁家穷,谁家富,大家都知道。对咱们农村来说,村里少管一点,管好一点,办事透明一点,就不会有大的矛盾纠纷了。
磊庄村监委会成立后,村里变化很大,减少了很多开支,招待费等费用没有了。以前村里一个人说了算,现在得大家说了算,监委会起到了监督制约作用。
为了把群众监督由虚做实,磊庄村在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中还坚持“一诺双评”的制度。每年年关的时候,村干部需要在村民大会上述职并接受村民面对面的评议。评议考核的结果是村级领导班子奖惩和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村上的干部自然不敢掉以轻心。
村支书李建民用“残酷”两个字来形容评述现场的气氛。在磊庄村去年的“一诺双评”会上,他主要就村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作了述职报告。会场上就有村民追问“工程啥时候能完工?”,李建民当着上级领导的面拍板答复“一个月时间”。
一个月后,磊庄村焕然一新。72岁的徐爱莲老人现在还对新村建设动工的那天记忆犹新,仿佛好日子是从那天开始。
来源: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