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十米竹篙:见证渭河清如许

10.12.2014  10:08
          一个简易的石棉瓦棚,一艘七米多长的木船,一根篙,组成了尹会员30个年头的生活。这个从28岁就开始撑船的摆渡人,是土生土长的兴平市龙兴村的农民,自打干这行以来,已经在渭河边度过了30个年头。早晨,看着这条河蜿蜒而来,娓娓而去;夜晚,伴着这条河潺潺的流水声入睡,可以说尹师傅经历了渭河变迁的整个过程。
     
          在尹师傅的记忆中,这条河水早在很多年前就已经不清澈了。那时候,只要下大雨,水位暴涨,河水卷着泥沙汹涌而来,严重的时候倒灌土地,农民这一季的庄家就等于白种了。对于摆渡人来讲,这样的大雨天走水是极其危险的,只靠一根长篙来控制的木船很容易被打翻。“那个时候生活也艰苦,就是遇到这样的大雨也要冒险下水。”尹师傅回忆其过往无不辛酸,二十几年前,他们每天至少要摆二十几趟船,村民们来往都依靠他们的船只。尹师傅告诉记者,年轻的时候为了多赚点钱常常穿着雨衣,冒着风雨载人过河,想起来就后怕。
     
          最难过的时候大概要数七八年以前,由于河边开了几家工厂,污水直流排放进渭河,渭河开始发腻变臭。“一到夏天,水臭味更是难以忍受,河里的污水打到白汗衫上,洗都洗不干净。”为了方便村民,他们夜里还要坚持睡在渭河边,那股难闻的气味总是淡淡地绕到他的梦里去,连个觉都睡不安稳。
     
          但就在最近几年,尹师傅惊喜地发现,这水不臭了,也不浑了,只有在年幼记忆中才会出现的鱼虾竟然也时常出现在视线中了,甚至有白鹭在岸边栖息。对于尹师傅来讲,最好的变化莫过于水势趋于平稳,由于上游的截水治理,水患少了,走水的活变得比以前轻松了。
     
          让尹师傅觉得踏实的是渭河综合治理工程的持续推进。在兴平市,经过综合治理的渭河正在成为城市发展的黄金地带,生态经济观光产业正在蓬勃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正在规划中,在提倡扩大清水莲菜,瓜果蔬菜,苗木花卉种植的同时,借渭河美景,依托毗邻西安、咸阳等大中城市的优势,重点发展集生态观光、休闲健身、美食娱乐、拓展训练于一体的现代生态观光休闲农业,着力建设大中城市的休闲观光和民俗体验之地。
     
          眼看着这样的变化,尹师傅着实感到欣慰,看到那陪他走过30年的河水又一次恢复了自己的容颜,就像见到老朋友一样。现在,经济越来越发展,交通越来越便利,来坐船的人就慢慢变少了。尹师傅说,曾经渭河上有大大小小几十个渡口,现在龙兴村的这个渡口,是渭河保留下的最后的摆渡口,只有他一个还在坚守,等待着稀稀散散的乘客,不知道还能坚持到哪天。“不是图什么,在渭河边生活这么多年,已经养成了一种生活习惯,”尹师傅说,“现在也不缺钱,就是为给别人提供个方便,而且现在渭河边水也美了,景也好了,住在这自由又舒服,舍不得对渭河的感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