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在守山护水中兴产富民

04.12.2014  11:32
          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以来,安康市牢固树立生态立市、循环发展理念,坚持“护水、增绿、治污、移民、兴业、富民”十二字方针,紧紧围绕“一池清水入库,一泓清水北上”的工作目标,认真组织、扎实做好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水质保护工作,截至目前,汉江出陕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国家Ⅱ类地表水标准,水质达标合格率100%。
     
          (一)护水、增绿、移民,全面建设生态安康。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建设生态安康的若干意见》。一是实施水保工程,减少水土流失。坚持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大力实施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发展茶、桑、核桃、板栗等经济林和松杉等生态林,不断提高蓄水保土、拦截泥沙、抗洪减灾能力。二是突出植绿造林,夯实涵养基础。大力实施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天然林保护、汉江绿化和生态修复等重点工程建设,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70年代的33.6%提高到现在的65%。三是加快生态移民,强化源头保护。把移民搬迁与生态保护、集镇建设、农民进城、保障性住房、社区管理创新等结合起来,规划建设了768个集中安置小区,已累计搬迁9.7万户、37万人。四是开展生态创建,巩固工作成果。大力开展以城市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造林绿化为重点的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创建活动,安康中心城市荣获省级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
       
          (二)强力治污,实施最严格水质保护。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汉江出陕断面(安康白河)水质始终保持国家Ⅱ类标准。一是加快“两厂”建设,集中处置污水垃圾。投资18.6亿元建成21个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厂,日处理污水和垃圾能力分别达到16.2万吨、3600吨。二是高标准、硬手段,治理工业点源污染。累计关停高耗能、高污染企业300多家,直接减少年工业产值近300亿元、利税34亿元。实施26个矿山尾矿治理、54个工业污染治理和145个节能技改项目。三是新模式、新技术,整治农村面源污染。开展集中连片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实施移民安置点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四是强化执法监管,实施最严格的水质保护措施。坚持“谁审批、谁负责,谁污染、谁治理”,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准入条件的项目,坚决不予审批。
     
          (三)富民、兴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以“飞地经济、三区两园”和循环产业体系建设为引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力推进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一是扎实开展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探索走出一条重点生态功能区经济持续发展、人民逐渐富裕、生态更加美丽的循环发展路子。二是着力推动“飞地经济和三区两园”建设。在高新区、恒口示范区共规划6260亩土地用于飞地经济园区一期建设;加快发展高新区和10个县域循环产业集中区、山林经济和现代农业园区。三是着力构建循环产业体系。提升发展支柱工业和传统工业,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截至2014年9月底,60个重点产业项目完成投资55.1亿元,100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71.2亿元。四是着力保障改善民生。每年财政支出和新增财力80%以上用于民生事业,全力解决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安居等基本民生问题。
     
          (四)强化领导、夯实责任,积极构建长效机制。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安康市南水北调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夯实工作责任。明确责任主体,健全责任制度,强化工作考核。三是构建长效机制。建立联席会议、“河长制”等制度,确保汉江干、支流每一段都有人负责。四是推动对口协作和宣传。主动加强与天津市的联系,专程赴天津考察恳谈对接,努力建立交流协作工作机制。
     
          2014年上半年,先后接受国家、省南水北调办组织的年度任务完成情况复核、技术考核和现场考核,全市纳入考核的水污染防治项目已建和在建率达100%,石泉、安康、白河等8个考核断面水质达标合格率100%,汉江出陕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国家Ⅱ类地表水标准,得到中省领导、专家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