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大汛大水无大灾众志成城保安澜

29.12.2015  10:37
        “十二五”是陕西水利改革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也是全省防汛工作经受严峻考验、取得丰硕成果、创造辉煌业绩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历史罕见洪涝灾害,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防总科学指挥下,全省上下密切配合,迎难而上,科学调度,群防群控,取得了防汛抗洪一次又一次的伟大胜利。
     
      据统计,全省5年共减少洪水受灾人口209.1万人,避免人员伤亡11.84万人,减免洪灾损失41.26亿元,创造了主要江河堤防无一决口、大小水库无一垮坝、人员伤亡逐年减少、粮食生产“十二连丰”的佳绩,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水安全”支撑。
     
      雨强水大灾害多
     
      就陕西而言,“十二五”是极不平凡的五年,先后发生2011年渭河近30年来最大秋淋洪水、2012年榆林严重洪涝灾害、2013年延安百年不遇暴雨次生灾害、2014年陕南严重强秋淋天气、2015年局地高强度暴雨。灾害种类之多、洪水量级之大、地域分布之广、发生频率之高、影响程度之深,实属历史罕见。
     
      暴雨范围广量级大。我省极端性暴雨天气过程频繁发生,时空分布不均,不仅在多雨区的关中、陕南频现大范围暴雨及强秋淋天气过程,而且在多年干旱的陕北,极端性暴雨天气也连年发生,屡创历史极值。2011年9月,关中、陕南出现50年最大强秋淋过程;2012年我省100毫米以上大暴雨日达60站日,宁强县、华阴市、佳县创日暴雨量极值,尤其佳县申家湾站6小时降雨量达200年一遇;2013年,暴雨中心又集中在陕北中南部、关中西部和陕南西部,延川、宝塔、志丹3县区最大7日降雨量超过100年一遇。2014年9月7日至18日,全省出现强秋淋天气过程,平均降雨量150.9毫米,陕南中南部和关中秦岭北麓中部14个县区,累积降雨量超过300毫米,最大量镇巴县三溪站达678.8毫米。2015年全省短历时暴雨就达1399站次,大于100毫米大暴雨20站次,其中佛坪县斑竹园站日降雨量达190.4毫米,长安区大峪站1小时降雨90.2毫米。
     
      江河洪水过程多。受2011年强秋淋影响,渭河、汉江、黄河、丹江等主要江河发生超警戒洪水,特别是渭河下游出现自1981年以来最大洪水过程。当年,全省55条河流82站出现洪峰846次,其中,29条河流36站出现超警戒流量洪峰111次,3条河流3站出现超保证流量洪峰,均为近10年来之最。2012年,黄河干流吴堡站、龙门站、潼关站,褒河江口、马道,酉水河酉水街站,月河长枪铺站等频发大洪水。安康水库出现最大入库流量洪水。2014年,2015年全省54条河流71站出现洪峰353次,其中汉江支流冷水河出现50年一遇实测最大洪水,汉江支流子午河、渭河南山支流大峪河分别出现实测第2大洪水。
     
      灾害种类多损失重。“十二五”期间,受局地暴雨和强秋淋影响,我省江河洪水、山洪、泥石流、滑坡、房窑倒塌、库坝险情、城镇内涝等灾害多点并发。全省共有1010.92万人受灾,倒塌房屋27.41万间,因灾死亡170人,失踪32人,致使499家企业停产,造成公路、供电、通讯频繁中断,损坏堤防6287处1444.25公里,损坏护岸1897处……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逾300亿元。
     
      战洪魔屡创奇迹
     
      渭河、汉江等主要江河,历来是我省防洪保安的重中之重。渭河“03.8”、汉江“83.8”特大洪涝灾害,一直成为陕西人心中抹不去的记忆和“水殇”,也时刻警醒着陕西人,紧绷着陕西人防汛抗洪这根弦!
     
      面对2011年渭河30年最大秋淋洪水、2012年黄河1989年以来最大洪水、汉江汉中段1998年以来最大洪水过程,省防总提早部署,科学调度,并先后13次紧急启动黄河、渭河、汉江Ⅳ级、Ⅲ级和Ⅱ级防汛应急响应。沿河沿江各地及时组织军民巡堤查险除险,提前撤离受洪水威胁区群众,成功战胜了一次次多年不遇的大洪水,确保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创造了全省主要江河堤防无一决口的奇迹。
     
      2011年秋,接连而至的暴雨笼罩着三秦大地,渭河告急!汉江告急!特别是第三次渭河洪水,更是达到1981年以来最大一次洪水过程,临潼站、华县站洪峰流量甚至超过“03.8”、“05.10”,临潼站水位达到1961年建站以来最高水位;安康水库、汉江白河站,出现2万立方米每秒的超警戒洪峰……降水之多、洪水量级之大、持续时间之长,极为罕见。
     
      危机时刻,省防总通过会商研判,科学调度大中型水库滞洪错峰削峰,提前转移撤离44.8万人,避免了安康城区二号撤离命令发布和渭河支流与干流洪峰遭遇,及时处置了渭河杨凌揉谷段、华县詹刘段等堤防重大险情,避免了“03.8”洪灾重演,再创渭河防汛抗洪的奇迹,受到国家防总通令嘉奖。
     
      2013年7月25日,受持续特大暴雨影响,延安多座水库发生险情,尤其是宝塔区胜利水库,因公路塌方致使放水涵洞出口堵塞,溢洪道出口和消力池侧墙垮塌,严重危及着大坝坝体安全。面对突发险情,省防总第一时间派出专家组现场指导抢险,紧急撤离水库下游1892户4982名群众,经过当地武警和抢险队伍3天2夜奋战,最终排除了险情,确保了大坝安全。
     
      2013年9月,陕南发生连续13天强秋淋天气过程,其中14个县区累计降雨量超过300毫米,镇巴县三溪站更是达到678.8毫米、南郑县红春林站667.2毫米。在迎战强秋淋天气过程中,全省通过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发布预警2356次、短信15.68万条,仅涉及相关防汛责任人就达64987人,提前撤离受山洪威胁群众10.34万人,又一次创造了人员零伤亡的奇迹。
     
      2014年汛期,陕南、关中地区又发生强秋淋天气过程。全省32个县(市、区)通过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发布预警2316次、短信20.43万条,启动乡镇、村组预警广播4097次,提前撤离转移群众15.89万人。山洪灾害重发多发的安康市,更是实现连续3年山洪灾害人员零伤亡。
     
      针对2015年汛雨早发、阵雨多发、局地重发的严峻形势,各级防汛部门关口前移,主动防抗,全省49个县区通过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发布预警1153次,启动预警广播4835次,为及时撤离避险赢得了时间。8月8日凌晨,汉中市西乡县突发暴雨山洪,县乡及时预警,提前撤离1874名群众,20多户房屋倒塌,未造成一人伤亡。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省共减少洪水受灾人口209.1万人,避免人员伤亡11.84万人,避免粮食减收82.96万吨,减免洪灾损失41.26亿元,创造了防汛抗洪救灾的一个又一个奇迹,为建设富裕、和谐、美丽陕西提供了强有力的“水环境”。
     
      群众利益高于一切
     
      “群众利益高于一切”,是防汛抗洪抢险的宗旨,也是陕西水利人不懈的追求。
     
      2014年主汛期,正是防汛抗洪的关键时刻,省防汛办常务副主任郑公社84岁的父亲,因肺气肿从老家转到咸阳住院60多天,期间医院两次发出病危通知书,大家都劝他回去看看老父亲。可他说:“现在防汛形势这么紧,我怎么能不在岗位上呢!”就这样,郑公社一直在岗位上坚守到主汛期后,才脱身赶回家陪护了父亲几天。
     
      省防办副主任、支部书记魏铭,分管水库防汛工作。去年接到父亲病危的消息时,也正值水库防汛的关键时刻,他悄悄挂了电话,没向任何人讲起,便又投身到紧张的防汛工作中,直到父亲临终也未能见上他最后一面,成了他心中最大的遗憾。
     
      博士党员、水情科科长王晓辉,在2011年迎战渭河洪水期间,连续加班加点,生病卧床的妻子,因无法外出买菜,在家连吃了3天的方便面。
     
      ……
     
      为了践行“群众利益高于一切”,在防汛战线上,老人去世不能送上最后一程,亲人病重不能床前照顾,孩子生活不能照料呵护,这样感人的事例,在全省防汛人中不胜枚举。但他们都有一个信念,那就是——群众利益高于一切!
     
      为了践行“群众利益高于一切”,全省防汛部门不断完善强化“预警、撤离、警戒”工作机制,坚守责任,忍辱负重,“宁听骂声,不听哭声”、“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一人”。
     
      2013年7月,延安突降特大暴雨,短短6天时间,多地降雨就已达到年均雨量,洪水漫过街道,泥石流一泻千里,依山而建的房屋出现裂缝、垮塌……此时,江河虽未发生大洪水,但险情灾情却接连不断。针对这种特殊情况,省防总多次组织专家会商,认为累积雨量已超过黄土塬区250毫米临界值,进入到地质灾害高发期,立即指令延安市迅速果断撤离危险区群众。个别基层干部说是瞎指挥,也有群众不理解谩骂,不愿撤离。
     
      为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必须撤离!接到指令的延安市各级干部,采取包片、包村、包户、包人的办法,以及“两把锁一封条”等强制措施,迅速撤离危险区群众避险,并对撤离区域实施严格警戒管理。结果,全市倒塌的4.3万孔窑洞,95%都是在群众撤离后不久发生的。事后,不少群众感激地说,“多亏了党员干部把大家撤离出来,要不我们的命就没了啊!”
     
      为了“群众利益高于一切”,安康市推行群众撤离责任“三到户”、铜川市实行预警撤离“联户叫醒”、宝鸡市实现河道网络化管理、延安市推行“两把锁一封条”、渭南市采取巡堤查险新举措。这些都是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真实写照。
     
      2012年,通过对石泉、安康、黑河、石头河水库联合调度,成功将汉江安康超警戒洪水、渭河干流洪水削减到警戒流量以下,有效减轻了江河防洪压力,夺得了当年防汛抗洪的伟大胜利,受到水利部陈雷部长的称赞:“陕西的水库调度水平高。”
     
      筑牢防洪减灾根基
     
      “十二五”期间,全省防洪减灾综合体系基本建成,先后实施了渭河综合整治、汉江综合治理、黄河雨林控导、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全省新建堤防2418公里。特别是渭河治理、安康东坝和黄河大荔雨林控导等防洪工程建设,彻底改写了渭河“小水大灾”的历史,从根本上解决了安康城区防洪工程的短板。
     
      新建成的渭河全线630公里堤防主体工程,城防段达到百年一遇以上防洪标准,农防段达到30-50年一遇防洪标准,渭河全线抗洪能力极大地增强,并在2011年的抗洪斗争中,经受住了30年来最大洪水的考验。值得一提的是,渭河综合整治最为薄弱环节,曾经千疮百孔、不堪一击的南山支流,如今建成20年一遇防洪标准,有效缓解了“二华”水患问题。
     
      临渭区辛市镇观西村党支部书记李百丰,见证着渭河的巨变。2011年9月,新修的渭河北大堤,迎来50年一遇大洪水。当时李百丰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整晚不敢入睡。然而,实践证明他的担心是多余的,一切都是有惊无险。新修的堤坝,坚如磐石,实现了渭河首次大水无灾。
     
      东坝,安康市城区地势最低区域。28年里,先后19次遭洪水淹没。2011年,东坝防洪工程启动,总投资5.8亿元,目前工程已经完工,新建堤防3680米,堤顶高程达到253米,惠及2万多群众,保护耕地4000多亩。如今,区域群众安居乐业,再不为被淹而担惊受怕。
     
      目前,陕西境内大江大河主要河段,已基本具备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洪水的能力,重点堤防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一个个重点工程筑起防洪屏障,拦洪削峰,守护着国泰民安。实现了从过去“小水大灾、洪水泛滥”到现在“大水小灾、有序应对”的历史性跨越。
     
      新中国成立以来,病险水库、中小河流,成为影响陕西防洪安全的重大隐患。截至2015年,我省列入国家规划的279座重点小(2)型病险水库,已全部完成除险加固任务,累计完成投资7.5亿元,恢复和新增防洪库容3901万立方米,恢复和新增防洪效益21.17亿元。中小河流治理累计完成241个项目,完成投资50.86亿元,综合治理河长1773公里,走在了全国前列。昔日堤防不堪一击、垃圾污水遍布的河流,如今华丽转身为堤固洪畅、绿水碧波、亲水文化、人水和谐的迷人景观。
     
      同时,我省还构建起现代化指挥预警体系,先后建成以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水文测报、防汛指挥系统等组成的现代化防汛指挥预警体系,预报预警和指挥调度能力显著提升。目前,全省已在98个山洪易发县区,建成以1036个自动雨量站、738个自动水位站、261个视频监视站为主的山洪灾害防治监测预警平台;建成98个县级防汛办计算机网络与数据汇集整合共享、监测预警系统软件平台、小流域洪水预警分析系统,以及四级视频会商系统,基本实现了省、市、县和重点防汛乡镇四级防汛会商互联互通。在受山洪灾害威胁的乡镇、行政村、自然村,配备无线预警广播和手摇报警器、手持扩音器、铜锣、口哨、应急照明灯等设备。
     
      全省还建成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完成项目1901个,改建和新建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各类站点1725处,建成156条中小河流水文预警预报服务系统,使水文基础设施建设迈上历史最好时期,雨、水、汛情预报预警能力大幅提升。
     
      防汛应急保障能力决定着防汛成败。为此,省防总大力推进防汛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防汛责任体系,科学规范的防汛预案体系、防汛物资保障体系,以及高效的防汛应急抢险队伍。目前,已建成8支省级重点专业防汛机动抢险队,组建群众性抢险队伍4130个、巡查队伍2288个,形成了专群结合应急抢险和巡查队伍体系,以及军地联合防汛抢险工作机制等。
     
      “十二五”期间,继省防总和宝鸡市建成标准化防汛抗旱物资仓库之后,西安、铜川、延安、榆林、汉中、安康等地也加快市级防汛抗旱物资仓库建设,各县区仓储条件也有明显改善,物资种类不断优化,储备数量逐年增加,物资储备由2010年9220万元增加至2015年1.4亿元。
     
      五年间,驻陕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在抗洪抢险战斗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共投入兵力5.3万人抗洪抢险,成功处置2011年渭河杨凌柔谷段堤防垮塌、华县詹刘段堤防严重渗水、2012年黄河雨林控导工程塌陷等重大险情,确保了江河堤防安全。
     
      2012年,南郑县牟家坝镇发生严重洪涝灾害,驻地解放军、武警官兵快速反应,成功解救600多名被洪水围困群众,无一人伤亡。2013年延安发生特大暴雨次生灾害,武警部队官兵第一时间出动,与暴雨交锋,与时间赛跑,救出被埋群众20人,紧急转移6000余人,排除险情20多处,谱写出一曲曲壮丽的诗篇。
     
      防汛抗洪抢险是战场,也是考场。回眸“十二五”,陕西打赢了一场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恶仗、硬仗,创造了一个个大汛大水无大灾的人间奇迹,构筑起一座座众志成城保安澜的保障体系,奏响了一曲曲“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凯歌,向全省人民交上了一份亮丽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