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宝鸡:做渭河变清的领跑者
03.12.2014 11:25
本文来源: 水利厅
“渭河变清,宝鸡领先”,这是实施渭河治理三年行动以来,宝鸡市为自己树立的理念和目标。三年来,通过采取综合整治、源头预防、防控结合、生态修复等多项措施,全力推进渭河流域污染治理,在渭河变清三年收官之际,宝鸡为全省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干流出境水质达标
三年来,渭河变清已由承诺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
水环境质量改善较为明显。今年上半年,渭河干流出境水质COD平均浓度为16.3毫克/升,氨氮平均浓度为0.535毫克/升;小韦河水质COD平均浓度较“十一五”末的150毫克/升下降了60%,基本达到省控指标要求。
污水处理能力大幅提高。全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08万吨,其中,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为35万吨,重点工业企业废水日处理能力为73万吨,较2011年提高了近30%。
工业废水排放标准全面提升。对照《黄河流域(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要求,对全市造纸、酿造、食品加工行业中29个重点废水排放单位全部进行了废水深度治理,削减COD2000余吨,氨氮100余吨。
重污染产能逐步淘汰。先后关停、关转生产工艺落后、排放量大、污染严重、难以治理的造纸、化肥类企业、生产线9户(条),累计淘汰重污染产能40余万吨。
六道防线,渭河三年变清不空谈
为了尽快达到三年变清的要求,宝鸡市从六大方面入手,下硬茬、出重拳,尽快治理,及早改善,确保实现年度目标:
健全治污机制。宝鸡市政府制定印发了《宝鸡市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实施污染补偿管理。每月对各县区污水处理厂排口、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进行监测,每季度对超标的县区核算补偿资金。2013年、2014年共收缴渭河生态补偿资金2000多万元,集中财力支持沿渭县区的22个重点项目污染防治工程。
实施项目带动。省上确定治理项目共55个,目前已经完成46个,完成率达到78.2%,其他9个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大力淘汰重污染产能,岐山县圣龙箱板纸等5个关转、关停项目已经全部完成,太白县青峰植化厂、千阳县龙泉酱货菜业有限公司2户企业也已关停到位。全面实施工业企业污水深度治理。岐山县圣龙纸业等12个省级治理项目已建成投用,岐山县全兴纸业公司等20个污水深度治理项目也已全面完成。强力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提标改造,完成9座污水处理厂一级B到一级A的改造,同时在流域中集中、经济发达的镇和工业园区,建成污水处理厂14座等。
实施小韦河治理。宝鸡市政府从“建、关、治”三个方面着手,全面开展小韦河流域污染治理工作。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新建设6个城镇污水处理厂,小韦河流域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4.5万吨;加快淘汰重污染企业,关停了污染严重的秦岭化肥总厂凤翔分厂,依法关停取缔了26户违规企业;实施水污染综合治理,同时加快小韦河生态修复建设,在小韦河凤翔段种植芦苇60余亩。通过采取措施,进一步降低了小韦河污染负荷,基本消除了水质黑臭问题。
打击违法排污。三年来,宝鸡市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先后组织开展了渭河清水专项执法检查、重点减排项目及新建项目专项执法检查、湖库型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专项执法检查等专项行动,累计出动执法人员7875人次,检查企业2153家,市级挂牌督办企业12户,立案查处违法企业80户,限期整改50家,共计罚款200多万元,形成打击环境违法行为高压态势。
同时,宝鸡市还改革环境监管方式。探索环境监管新模式,将监管责任下沉,沿渭各县区实行了超标排污责任制;逐步推行网格化管理,将重点企业和主要排污口的监管责任落实到个人;对全市18家国控重点涉水企业和8家污水处理厂安装在线监控设施47台(套),全部实现部、省平台联网传输,推行第三方运营,每季进行比对监测,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可靠,在线监控率达到80%以上。
此外,宝鸡市还采取综合措施,如抓好排污口整治,抓好执法监管,做好生态水补给调度,严格水体考核等应对超标问题。
持续发力迎挑战
虽然现阶段宝鸡市渭河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由于受资金的困扰,淘汰关闭关转化肥、造纸企业进度较慢;二是城镇污水收集管网欠账较多,部分污水直排渭河;三是渭河生态水严重不足,造成生态基流短缺,水体自净能力难以充分发挥;四是小韦河无生态水补给,为沿河镇区、企业排污渠,达到下半年省控指标压力巨大。
为了实现水质变清目标,宝鸡市仍将紧盯治污工程,优化渭河水资源调度,保障渭河生态需水量,加强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核定和排污口监管,适时推进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使用制度,夯实各级责任,倒排工作时限,迅速抓好整改落实,确保渭河水质达标。
三年攻坚克难之战,宝鸡市在治理渭河流域水污染方面做了很多艰辛的努力,在以优良成绩完成“三年行动”后,却不敢懈怠,渭河治理之路还要一直走下去。
本文来源: 水利厅
03.12.2014 11:25
故
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