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筑起千里防汛安澜屏障

07.07.2015  11:46
          编者按
     
          作为陕西的“母亲河”,渭河之水灌溉着两岸1400多万亩良田,养育着我省64%的人口,沿线集中着我省65%的生产总值。但由于历史原因,渭河河道和堤坝十分破旧,防洪标准偏低,生态环境恶劣,过去渭河平均2.6年发生一次洪涝灾害。1950年以来,渭河因灾死亡人口978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50亿元。尤其是渭河下游,已经成为了陕西防汛的“心腹之患”。
     
          2011年2月17日,陕西省委、省政府召开渭河陕西段综合整治建设动员大会,向全省人民庄严承诺:“一年全面启动,两年进入高潮,三年大干快变,四年主体完工,五年全部建成”。由此,陕西治水史上投资最大、规模空前的水利项目——渭河综合治理工程全面铺开,这也是陕西民生安全、生态保障、富民强省的一招“重棋”。
     
          四年过去了,渭河的防洪保安、污染防治和两岸生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一条洪畅、堤固、滩平、岸绿、景美的新渭河展现在世人面前。

          对居住在渭河下游两岸的老百姓来讲,进入7月、8月主汛期,也就进入了“灾难期”。只要天一下雨就睡不了一个安稳觉,“天下雨、人上堤”,在当地政府组织下巡堤查险已经成为了多年的习惯。如果出现2000立方米/秒流量的洪水,就要紧急撤离,害怕洪水淹没家园。
     
          而在今年的7月初,记者再次走在渭河渭南段大堤上的时候,看到的是一条端直宽敞的防洪大堤坐落在渭河两岸,大堤两边绿树如茵,堤顶之上道路硬化,花草簇簇。人们纷纷来到河堤上,或者散步,或者锻炼,悠闲自在,享受着“母亲河”的美丽与幸福。据介绍,渭河渭南城市段新建堤防的防洪标准已经超过100年一遇,即使遭遇5000立方米/秒流量的大洪水,整个渭河下游也会安然无恙。因为一条固若金汤的大堤,沿岸的群众从此安居乐业。而这样的大堤从渭河入黄口的潼关县一直延伸到宝鸡市城区,两岸长度达630公里,铸就了一道牢固的“防汛屏障”。
     
          在渭河渭南临渭区南岸,经过一年多的建设,连接临渭区和华县渭河堤防工程——赤水河交通大桥,日前已建设完工。这座全长500多米、连接渭河堤岸、横跨赤水河的大桥,是渭南最大的渭河堤防交通桥。像这样的交通桥连通了所有渭河两岸入渭河流的缺口,使整个堤防实现了环状贯通,不仅将成为防汛抢险的大通道,还将成为周边群众通行的主要交通道路。
     
          渭河治理,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打造千里防汛安澜屏障的承诺。
     
          渭河整治的第一大目标就是建设堤路结合防洪体系,实现“常遇洪水不成灾、设防洪水保安全、超标洪水有对策”,把渭河打造成关中防洪安澜的坚实屏障和堤路结合的滨河大道。重点建设高标准堤防、防洪控导工程和蓄滞洪区,同时通过河道滩区清障和严格采砂管理,全面提升防汛能力。
     
          经过大规模治理,目前渭河两岸建成630公里高标准堤防,渭南市103公里南山支流堤防退建加固工程和5条支流蓄滞洪区和3条支流防倒灌工程全部建成,全线防洪能力大幅提升。治理后的渭河城市段标准由50年一遇提高到了100年一遇~200年一遇,其中西安市城市段达到了300年一遇标准,农防段从5年一遇~20年一遇提高到了30年一遇~50年一遇,成为关中防洪安澜的坚实屏障。值得一提的是,渭河综合整治最为薄弱环节——南山支流治理,更是取得突破性进展。曾经千疮百孔、不堪一击的南山支流,如今建成了华阴罗敷河、柳叶河、长涧河3个分洪区和华县石堤河、罗纹河两个分洪区以及支流口防倒灌工程,蓄滞洪水域面积1万多亩,蓄滞洪容积1121万立方米,基本形成较为完备的防洪工程体系,彻底缓解了“二华”水患问题。
     
          新建成的渭河防汛工程在抗御近年洪水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经受住了30年来最大洪水的考验,历次洪峰安然过境,确保了沿渭城镇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终结了“逢水必淹”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