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陕西淤地坝建设占全国总数一半以上
01.09.2015 11:18
本文来源: 水利厅
*累计拦泥59亿吨,约为下游节省清淤加堤费用780亿元
*100万亩坝地年产粮7.5亿公斤,可满足300多万人粮食需求
本报讯 “淤地坝是流域综合治理的一种有效形式,既可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要因地制宜推行。”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川县梁家河就陕西淤地坝工程建设给予了肯定。
据了解,截至2014年,全省共建成淤地坝33637座,占全国淤地坝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骨干大型坝2593座,中型坝9213座,小型坝27541座,总库容达68亿立方米,累计拦泥59亿吨,可淤地130万亩,已淤地100万亩。淤地坝建设,为我省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省水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淤地坝是防止泥沙下泄的最后一道防线,我省淤地坝有效地减少了入黄泥沙,确保了黄河安澜,已累计拦泥59亿吨,约为下游节省清淤加堤费用近780亿元。高产稳产的坝地建设,还确保了粮食安全。据调查分析,一般年份,每亩坝地产量750公斤,全省100万亩坝地每年产粮达7.5亿公斤,可满足300多万人一年的粮食需求。同时,我省淤地坝建设促进了退耕还林,改善了生态环境。据悉,每亩坝地可促进6-10亩坡地退耕,是退耕还林“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的有效保证措施。
另外,优化了产业结构,促进当地群众增产增收。淤地坝建设使千百年的荒沟烂洼,成为平坦的沃野良田,坝地上优质品种的引进,现代农机具和地膜覆盖、温室大棚技术的使用和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农业集约化经营和土地生产利用率及产出率。米脂县榆林沟村完善坝地水利设施,发展优质水果、大棚蔬菜,亩均收入达5000余元。
以坝代桥,改善了交通条件。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交通不便,是制约当地脱贫致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淤地坝的建成,坝顶成为连接沟壑两岸的桥梁,改善了黄土高原地区的交通条件,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促进了商品流通。据数据显示,我省黄土高原地区坝路结合的淤地坝占20%,相当于建设6000余座乡村公路桥。靖边县高家沟路坝结合就有5处,节约修桥费用100多万元。
本文来源: 水利厅
01.09.2015 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