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是如何让“孔雀西北飞”的

07.05.2018  18:16

  4年前从美国北卡州立大学博士后毕业,马伟放弃了留美机会和国内沿海多所高校伸出的橄榄枝,来到地处西北的西安交通大学工作。他从事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方向被西安交大看中,在学校200万元资金支持下,他组建起有机光电子材料实验室,事业很快起步。

  “我的研究方向是西北地区没有的,在交大也是从零做起。我能来交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校的‘学术特区’给予了我充分的学术自主权。”马伟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经他拍板,团队直接从海内外引进了3名高水平人才。短短几年间,团队已在国际顶尖杂志发表高水平学术文章数十篇,他本人也于2016年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项目。

  人才是第一资源。面对各地人才争夺的汹涌之势,陕西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围绕“”字做文章,念好“”字诀,吸引到大量高层次人才在陕西干事创业。同时,以户籍改革等举措不断拓宽人才门类、夯实人才基础,各层次英才广泛聚集,“孔雀西北飞”的局面正在形成。

  “组合拳”招揽八方人才

  从开始洽谈到敲定工作、拿到有事业编制的岗位,在西安市政府赴京举办的人才双选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应届硕士生龚丽鑫仅用不到一小时就将自己的未来与西安联系在一起。按照西安市的政策,她还将享受到人才公寓和人才补贴等。“我看到了西安求贤若渴的态度。”她说。

  作为陕西招才引智的主力,去年以来,西安市一改过去等、靠人才自己上门的被动思维,放下身段,四面出击招揽人才。

  

  3月7日,西安外事学院学生周之琳在学校内扫描“西安高新户籍”微信公众号的二维码。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西安市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廉宏彬说,最近西安市组织了40余个重点单位、1300多个中高端岗位到北京招聘,在北大、清华、人大三所高校连开三场招聘会。与160余名博士、220多位硕士达成初步意向,有11人现场签约。西安还计划陆续在全国20座城市、20所知名高校举行70场引才推介活动。

  4月11日,西北工业大学墨尔本校友会“招才引智工作站”正式挂牌。作为西安首个海外招才引智工作站,它将为澳大利亚高层次人才来西安工作搭建引桥。按照计划,西安今年还将在社会名人和高校中聘请100名“招才大使”和“校园引才特使”,在国内外重点城市及“双一流”高校设立20个引才工作站。

  主动“走出去”之外,西安“组合拳”频出。西安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处长张凯介绍说,去年西安推出“人才新政23条”,围绕党政管理、经济金融、教育医疗、人文社科等领域不同需求,将人才划分为A~E类,为其分类提供项目奖补、创业投资、购房补贴等优惠。去年3月,西安还出台了“史上最宽松的”户籍新政并不断优化升级,将学历落户门槛降至中专,并对全国在校大学生开放落户。

  统计显示,西安2017年全年落户人口25.74万人,其中学历落户11.4万人。今年第一季度,西安自市外迁入户籍24.49万人,其中博士以上392人,硕士研究生6689人,本专科生12.5万人,另有9851人以人才引进方式落户。

  “短短一年间,西安几乎引进了一座中等城市的人口体量,而落户者又以人才引进和学历落户居多。西安没有把眼光只盯在高层次人才身上,还在积极做大人才总量,这将有效对接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需求。”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翟绍果表示。

  在“引好才”的基础上,陕西突出引、育、用并举,为各类人才搭建成长阶梯。陕西省中医医院为新招录的每一名博士提供院级课题,给予5万~1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助其踏上科研的第一个台阶。

  “刚毕业博士很难有承担重大课题的机会,可能要坐多年冷板凳。医院设立课题放手让我们做,我们收获了自信,也积累了经验。”如今已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的医院肾病科副主任医师屈凯说。

  为人才拓展用武之地

  和马伟相似,龙晓平也是被陕西高校充分的学术自主权吸引来的。2015年初,龙晓平离开工作多年的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来到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工作。依托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平台,他在“大陆地壳形成与演化”研究方向上取得重大进展,他本人获评“青年长江学者”称号,在业内崭露头角。

  龙晓平说,刚到西安,学校就提供了5年100万元的生活补贴,帮助他申请入选陕西省“百人计划”专家,这为后来的学术成绩打下基础。学校允许他这个年轻人根据兴趣确定研究方向,“这份灵活自由的学术氛围非常难得。

  给予用人单位充分的自主权,为人才营造成长的自由空间,是陕西聚好用好高层次人才探索出的路径。与过去在人才大战中动辄打“待遇牌”相比,这一招可谓出其不意。

  “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陕西并没有用待遇引才的优势。所以,我们在尽最大努力提升人才各方面待遇的同时,更在打造工作平台和事业前景上下功夫,努力做到政策优、环境优、平台优,做好‘活’字文章。”陕西省委人才办副主任巨小弟向本刊记者介绍说,陕西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拥有营造平台的良好基础。近年来,陕西加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力度,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达到112个,以“”促引,为人才拓展出用武之地。

  灵活的机制也体现在招才引智的方式上。创办于2016年的“丝绸之路青年学者论坛”是海内外学者近距离观察陕西的窗口。在2017年11月的第二届论坛上,508名来访学者与承办单位签订了初步协议,10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明确表示将在西安设立公司,另有50位参会学者以产业顾问、特聘专家、兼职教授等方式被陕西“柔性”引进。

  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说,学校坚持“不为所有、只为所用”的柔性引才理念。2017年成立12个院士工作室,其中10名是省外院士。他们每年定期来校工作一段时间,承担课题、组建团队、培养学生,提升学校的科研力量。

  在西安交大,学校实施与国际接轨的Tenure-track用人模式,组建扁平化的科研团队,保障研究人员独立性,赋予其自主招录学生的权限。西安交大人力资源部部长雷利利说,借助9个“学术特区”等平台,学校近年来引进国家“千人计划”学者、“青年千人计划”专家110余名。

  高校院所与地方经济发展的“两张皮”现象,曾是困扰陕西多年的难题。近年来,陕西尝试打破隐形围墙,注重优化“软环境”为人才服务。留美“海归”、西安交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宋江选2017年9月成立了从事新能源材料黏合剂研发的西安艾瑞泽公司,目前主打产品即将进行中试,市场前景看好。

  “我长期在高校从事科研工作,有心创业却不敢尝试。西安高新区管委会委托了一家中介机构上门服务,提供了公司注册、财务、招聘、申报项目等全套免费服务。现在公司运营顺利,我们在学校的科研成果可以直接拿来转化,打通了产学研的链条。”宋江选说。

  

  4月17日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第六镜”运营团队的成员在例会上开展讨论。2017年1月,“第六镜”团队人脸识别技术取得了国际权威评测体系的认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留好用好人才仍需突破瓶颈

  通过引、育并举,陕西作为西部人才高地的聚集效应不断显现,以才引才、以才育才、以才聚才的局面正在形成。

  由于看好陕西光电产业的基础,国家“千人计划”学者谢荣军2017年12月来到西安,成为西安鸿宇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的首席专家。作为西安市引进的B类人才,他获得了300万元的创业基金,并享受到人才公寓、医疗保障等服务。企业也得到了所在的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管委会的100万元租房补贴。

  谢荣军说,在政策支持下,公司的主打产品LED专用荧光粉已实现量产,近3年来公司销售额3亿余元,并吸引了多名高学历人才加盟。

  统计显示,自人才新政实施以来,西安已引进国内外顶尖人才13名、国家级领军人才47名、地方级领军人才71名,具有相应学历和技术职称的各类创新型、紧缺型、实用型人才1.13万人。陕西省高层次人才发展专项资金达4亿元以上,近3年来引进高层次人才419人。

  有受访者表示,随着陕西人才吸引力不断增强,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如:人才项目过多过杂、支持资源分散,部分单位用人机制不灵活,对人才发挥作用形成制约。他们认为,实现让人才“留得住”“用得好”“过得好”,陕西仍有很多工作要做。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西安交大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王盛认为,西安需要坚持引才与招商并举,持续引进一批体量大、“大、好、高”的项目,来承载数以十万计的新增户籍人口就业。同时,应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做好资金与项目对接,让高层次人才实现其价值。

  围绕“放权松绑”,加快转变人才管理职能,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将成为陕西今后人才工作的重点之一。巨小弟说,陕西将推进人才分类评价,采取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同时加大柔性引才用才力度。

  各类人才工程项目也亟待优化整合。西北大学高层次人才办公室主任李振海认为,当前各类人才项目有过多、过杂的倾向,人才支持政策也较为分散,容易出现重复支持和人才无序流动。建议整合各类人才项目、称号、政策,提升人才工程质量效益。

编辑:赵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