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最后一战”主攻三座大山
陕西将贫困地区群众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环保生活三个方面的获得感、幸福感,作为“十三五”脱贫攻坚期衡量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能否取得实效的标尺。
“‘十二五’以来,陕西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效,贫困地区群众收入增速始终高于全省居民收入增速5个百分点以上,累计脱贫570万人。特别是史无前例的避灾生态扶贫移民搬迁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片区的整体脱贫问题。”日前,在陕西省脱贫攻坚工作会议上,陕西省省长娄勤俭对此感慨良多。
陕西省扶贫办统计数据显示,自2011年以来,陕西国家标准下贫困人口减少40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7.5%下降到13.4%。特别是随着精准扶贫不断深入,2011年到2014年陕西省级标准下贫困人口分别减少65万人、86万人、114万人和115万人,脱贫步伐明显加快令人欣慰。
近年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多次在基层脱贫一线调研发现,陕西省近年来脱贫步伐加快,关键还在于找到了陕西脱贫攻坚“硬骨头”的肯綮所在,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找准了下手方向。其中,不少特点和经验,成为陕西省“十三五”顺利实现脱贫攻坚重任的重要保障。下一步,秦巴山区、六盘山区、吕梁山区将成为陕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三大攻坚经验统率脱贫全局
其一,脱贫攻坚成为社会发展“一号工程”。按照陕西省委部署,在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这项工作将由省委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县委书记、县长是第一责任人。陕西省也分别与各市签订了脱贫攻坚责任书,分解落实了脱贫任务和目标。各市县乡、各级部门也将按照领导责任精准要求,逐级签订责任书、立军令状。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徐新荣说,当地正在推动的人人有项目、户户有帮扶的精准扶贫,其目的就是在2018年实现贫困人口整体脱贫。
其二,老区脱贫要“弱鸟先飞”。进入新世纪以来,陕西革命老区牢牢把握改革开放红利、扶持叠加机遇、资源富集优势和自力更生传统,脱贫步伐进入30多年来最快时期,贫困面从连片型向插花型转变,贫困程度从温饱不足的绝对贫困向发展乏力的相对贫困转变,正在成为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的脱贫、小康先行区。
近年来,随着油、气、煤、盐等战略性资源的开发,原本自然条件恶劣、贫困程度较深的老区,已经成为“穷窝窝中的富窝窝”。陕西神木、府谷、吴起等多地多次入围全国百强县,与过去“黄沙满天飞、穷人扎成堆”的状况相比,现在这里已是生态改善、道路通畅,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
其三,移民搬迁是抓手。在陕南地区,贫困与自然灾害相伴而生、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减贫任务非常艰巨。通过2014年的贫困识别,陕南三市还有贫困人口303.5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的67%。从2011年5月开始启动的陕南移民搬迁工程,计划用10年时间把居住在中高山地质灾害易发区的240万山区群众搬迁转移到安全、宜居、宜业的浅丘或川道地带。
根据统计,陕西“十二五”期间已累计投入资金595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258.6亿元,完成搬迁32.4万户111.89万人,建设30户以上集中安置点2252个,集中安置29.3万户102.5万人。在秦巴山区进行的陕南移民搬迁和陕北白于山区的移民搬迁,已经成为陕西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
持续推进“六个精准”、“五个一批”
按照规划,到2020年陕西将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确保现行省级标准下360万贫困人口脱贫,5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片区县全部脱贫摘帽;到2018年,延安市率先在革命老区实现整体脱贫。
移民搬迁“挪穷窝”仍然将是陕西脱贫攻坚的主要抓手。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思路,陕西将加快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期间再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35.7万户125万人。
产业就业扶贫将是陕西脱贫攻坚的主要支撑。陕西省扶贫办主任张荣珠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对有劳动能力、发展条件和脱贫意愿强烈的贫困户,陕西将通过发放小额贴息贷款、资金直补等方式,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增收脱贫。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必须教育扶贫‘拔穷根’。”据其透露,陕西决策部门已经决定,对贫困家庭学生从学前一年级到高中阶段,全程免除学杂费并给予生活补贴,确保每个贫困孩子都能上得起学。对贫困大学生,做到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全覆盖。
张荣珠认为,民生兜底是保住脱贫成果的不二法门。对贫困老年人,陕西将按规定全面发放基本养老金和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对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全面发放残疾人专项补贴;对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将安排专门资金资助其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努力扩大大病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覆盖面。以上这些举措,都将确保每一个贫困人口不掉队。
“好日子不是等来的,扶贫必先扶志”
作为全国唯一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包含秦巴山区、六盘山区、吕梁山区多个脱贫攻坚主战场的陕西,这里的脱贫攻坚,不仅关乎陕西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全国其他地区脱贫攻坚的开展,也有着一定的示范作用。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调研中了解到,陕西各级干部已有充分共识,扶贫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建立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是保障脱贫不返贫、致富有保障的抓手。
在他们看来,破解发展型贫困的要害,在于打通贫困群众深入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各种瓶颈。在产业发展、兜底帮扶等诸多方面,应通过积极顺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牢牢把握“互联网+”等新机遇,让老区区域经济和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活力得到激发,迈入全面小康的快车道。
在实施精准扶贫中,陕西一线主官也特别强调,不但要加大物质扶贫的力度和精度,而且要加大精神扶贫的力度。
陕西省委书记赵正永指出,各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一定要真心真情投身脱贫攻坚,“好日子不是等来的,扶贫必先扶志。要下功夫激发内生动力,引导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坚定信心,振奋精神,用自己辛勤劳动改变面貌,奔向全面小康。”
(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