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体育产业重点项目缘何陷“肠梗阻”
成立于2011年5月、定位于推动陕西体育产业发展并作为其重要经营主体和投融资平台,为西部乃至全国体育产业发展探索成功经验的陕西省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体集团”),是国内首家省级国有体育产业集团。但新华社记者最近采访发现,陕体集团规划的产业项目搁浅或遭遇“肠梗阻”的不在少数,企业连年亏损,债务沉重,面临生存困境。
资金被挪用 土地撂荒成“小吃摊”
如何发展体育产业,各地都缺少成功的典型经验和可以复制的案例。陕体集团成立时,就想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
按照规划,位于西安市高陵区崇皇街办高墙村的西部体育用品制造基地是高科技体育用品研发和西部地区最大的体育用品制造基地,将以体育用品生产、物流为主体,到2016年,将完成园区一期工程3000亩土地的开发建设,实现年产值50亿元。作为陕西省重点文化项目和陕体集团重点建设的七大体育产业园区之一,陕西省财政厅曾于2012年7月下拨专项建设补助资金1000万元,进行前期支持。
据记者了解,这个项目的招商引资及各种办公费用支出已经接近200万元,但项目进展却遥遥无期。不少村民对记者说,他们压根儿就没听说过这个项目。高墙村村民周钢军说,他家土地已经在2013年完成了征地手续,附近除了陕西省盐业公司的包装基地正在建设外,并没有听说体育用品制造基地这个项目。与周钢军同村的王新胜、王奇等多位村民证实了他的说法。
位于西安市高新区唐延路和科技八路交汇处的陕西省体育服务中心是陕体集团谋划的另一重大项目,陕西省财政对这个项目也投入了1000万元进行前期支持。但截至目前,前期勘探、规划、设计等费用已经支出了220多万元,其余资金被挪作办公经费使用,现在还有应付而未付的欠款720万元没有着落。
记者看到,这里基本是建筑工地和收费停车场的模样,除过服务中心规划区域内东边有一家公司租赁建成的小型足球训练场,这里还有洗车场、二手汽车买卖公司的办公场所、驾校练习场等建筑,“威海海鲜烧烤”、“西安清真小吃”等诸多临时性摊位也陈列其中,并没有体育服务中心的形迹可循。
贪大求全 入不敷出
据了解,陕体集团下属有三家控股公司和八家国有独资公司和一家分公司,经过多年发展,近年来包括集团总部在内,除少数几家企业实现微利运转外,这些企业大多处于亏损状态。
陕体集团总会计师顾春燕说,从2011年5月开始,集团陆续获得了包括银行贷款、陕西省财政文化专项补助资金等在内的货币资金3.15亿元。“截至3月1日,集团公司账户的货币资金余额为200多万元,只能维持企业两到三个月的正常运转。所以,今年3月份集团公司已经面临员工工资发放困难和银行贷款逾期导致的信用违约。”
对体育产业发展形势认识不足是陕体集团面临今日困境的原因之一。据了解,从2011年到2014年,陕体集团总共谋划了50多个项目,但真正落地的寥寥无几,由此直接导致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耗费。
陕体集团党委负责人赵跃旗说,拿西部体育用品制造基地项目来说,从陕西情况看,确实需要有这样一个体育用品基地带动陕西体育制造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但从全国来讲,体育用品生产目前处于过剩阶段,而且市场萎缩,所以发展时机并不成熟。
“懂体育、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是导致陕体集团面临困境另一原因。赵跃旗说,目前企业的运转困境和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的短缺有直接关系。“陕体集团现有的工作人员当中,大部分是技术、财务人员,懂体育、会管理的复合型经营人才在企业中寥寥无几。让不懂体育产业的人从事体育产业,确实困难很大。”
据了解,在成立伊始,相关方面便已明确,陕体集团由陕西省政府授权陕西省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业务交由陕西省体育局管理。记者从陕西省国资委和陕西省体育局了解到,由于陕体集团是一家独立的法人单位,陕西省国资委对企业的监管仅包括组织人事调配等方面,而企业的日常运营则完全由陕体集团自行处理。对于造成陕体集团经营困境的原因,陕西省体育局有关领导没有接受记者的采访。
让市场真正成为“主角”
体育产业相关从业人士表示,体育产业是拥有广阔前景的朝阳产业,但如何发展体育产业仍是全国体育、经济等领域亟待破解的“难题”之一。陕体集团的前车之鉴,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关键之道体育咨询有限公司CEO张庆表示,体育产业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而我国目前体育产业的整个产业链发展还不成熟,存在一些断层。“我不认为在体育产业领域要有那么多的国有企业参与。事实上,民营企业有更大的动力和活力去从事体育产业。”
张庆说,从宏观层面上讲,政府应该把体育产业的各个要素逐步“归还给市场”,让运动员、赛事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同时,要更多地鼓励人们从事体育消费,并在政策上进行引导和支持。从微观角度来讲,企业要有自己的核心项目和业务,比如说在竞赛表演上,要有更多的创造性的产品生产出来,找到良好的商业模式。
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石英说,过去我们往往将体育当成“事业”来发展,忽略了其“产业”的方向,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竞技、管理等单一人才的培养模式成为主流,“懂体育、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在全国“奇货可居”,造成体育产业发展的速度跟不上形势的要求。因此,加快体育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体育产业发展的市场化水平,应是相关部门应该考虑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