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确保新常态下平稳健康增长

18.12.2014  14:31

      12月11日《中国经济导报》刊登了我委方玮峰主任的署名文章,全文转载如下:

陕西:确保新常态下平稳健康增长

陕西省发展改革委主任 方玮峰

      今年以来,陕西省坚持把产业结构调整与稳增长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促转型的倒逼机制,着力在调结构中稳增长、在稳增长中促转型,不仅实现了经济增长始终走在上升通道,而且结构调整出现全方位积极变化,经济增速在能源大省中位居前列。

      今年,世界最先进的三星电子存储芯片项目竣工投产,中兴通讯智能终端、比亚迪高端手机配套生产基地启动建设;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出台,推出39个向社会资本开放的项目,带动民间投资增速始终高于固定资产投资3个百分点以上;国家级西咸新区加速崛起,空港新城国家航空城实验区正式获批,大数据产业园、泾河锂产业园、健康产业园等一批专业化园区加快建设……随着这些工作的启动、进行、完成,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陕西呈现出产业结构升级成效显著、投资结构更趋合理、区域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得到加强等特点。

新常态下的增长轨道

      面对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陕西省将进一步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深入实施“稳中有为、提质增效”战略,着力向改革要动力、向调整要空间,确保全省经济沿着平稳健康增长的轨道运行。

      一是切实发挥好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着力破除违背市场规律、妨碍资源自由流动的一切体制、机制障碍,比如,加强与产业、价格等政策手段的协调配合,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手段运用机制化。推进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理顺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比价关系,协调处理好天然气价格改革。推进并完善居民用水、电、气阶梯价格改革。

      二是着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清理违规设立的优惠政策,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金融、石油、公用事业经营领域具体办法。抓好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继续搞好府谷民营经济转型升级试验区建设。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采用PPP模式建设重大项目。

      三是进一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尽量减少对微观事务的管理,更好地发挥政府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弥补市场失灵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有效的政府治理,把工作的重心更多地转到加强宏观管理、制定战略规划、谋划和推进改革方面来。

      四是坚持依靠改革促进提质增效。从优化供给和改善需求两侧精准发力,坚持存量调结构腾空间、增量优结构扩空间,既大力支持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又加快棚户区改造、保障性住房、避险移民搬迁等民生工程及“铁公基”和环保设施建设,更好地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工业的支撑作用、服务业的带动作用,着力打造陕西经济升级版。

      明年陕西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但有利因素也不少。随着西部科学发展新引擎、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新范例等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对西部地区“铁公基”、环保设施、新型城镇化等投资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各方面信心将进一步增强,全省经济有望继续保持科学发展、升级发展的良好势头。同时,这些年我们精心策划的一些重大项目,开始释放产能,正在形成新的动力支撑体系。

      一是三大需求持续给力。全年确定重点项目350个以上,总投资2万亿元以上,加之健康养老、节能环保、电子商务等新的投资热点加快形成,投资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随着大众消费蓬勃兴起,网上购物快速发展,农村消费潜力进一步激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动力将进一步增强,信息、文化、教育、健康、旅游等消费将成为新的支撑点。

      二是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能源化工高端化效应全面显现,现代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3D打印、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逐步做大做强,千亿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强生全球供应链等项目加快建设,多元发展、多点支撑格局进一步形成,工业将持续发挥核心支撑带动作用。当前,各级各方面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陕西服务业发展呈现总量扩大、潜力增强、结构趋优、就业扩大的良好发展趋势。预计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有望进一步提升。随着中省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效应的进一步释放,关中优质商品粮基地、陕南优质水稻基地、陕北第二粮仓的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培育壮大,都市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增长动力将保持稳定释放。

      三是三大区域活力增强。近年来,差别化区域政策体系日益完善,“一市一策”政策深入实施,全省三大区域多元化、可持续、协同性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关中以装备制造为主、高新技术引领的经济发展潜力将进一步显现,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有序推进,关中城镇群的快速发展,西咸新区国家新型城镇化范例的加快建设,都将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简到位、放到位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陕西省委、省政府把简政放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件大事,在取消、下放行政审批权的同时,对人员编制进一步压缩,严格控制政府规模,努力降低行政成本。一方面,进一步下放审批事项,累计取消和下放335项行政审批事项,精简幅度达32%。另一方面,对现有政府机构按照内设机构7%、人员编制10%的标准进行核减,调整省级政府部门职能308项、核减内设机构63个、减少编制645名。

      简政放权关键在于简到位、放到位,政府管到位、管得好。据此,我们对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凡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市县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市县和基层管理;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涉及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项目外,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同时,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创新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流程和运作机制,向社会公示接受监督。还强化法律风险防控,促进决策和执行科学化、合法化,确保审批行为在法律轨道和制度“笼子”内运行。

      为防止因权限下放出现管理真空,我们建立了部门纵横联动协同监管机制,对省级下放的核准权限同步下放规划选址、用地预审、节能评估、贷款审查等审批权限,建设全省联网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系统,实现行政审批和市场监管信息互通共享。针对可能存在的明放暗不放、中途截流、变相审批等问题,及时出台了加强后续监管等有关文件。强化与市县部门的沟通衔接,指导基层加强制度和能力建设,真正把取消和下放的审批事项接住、管好、用活。对易出现问题的重点行业和领域,加强监测预警,综合运用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总量控制等手段,引导和规范市场主体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