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科研之火点亮产业之灯
2015年12月11日《经济日报》第7版
陕西3D打印产业实力不断增强,依托国家渭南高新区建设产业培育基地,设立了两项3D打印产业化扶持基金,积极开展相关的培训、孵化、中试、制造等业务,相对完整的创新链、产业链和服务链已具雏形
陕西3D打印产业以科研实力闻名全国。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陕西共有3D打印相关公开发明专利申请1106件,其中授权390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1221件,专利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占全国该领域专利数量一半左右。
3D打印技术的不断突破,离不开众多科研机构攻坚克难。西安交通大学是国内最早研究3D打印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高等院校,开展了光固化快速成型、金属熔覆成形、生物组织制造、陶瓷光固化成形技术和设备研究,实现了大型燃气轮机空心涡轮叶片等复杂结构陶瓷零件的快速制造;西北工业大学依托金属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发了金属粉末“激光立体成形”技术与装备,为多家航空航天企业提供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制造设备,解决了多项技术瓶颈问题;西北有色院、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国家级研发机构及其创办的相关企业在粉床电子束成形技术及装备、大功率激光器装备技术等方面均走在全国前列。
依托科研机构的研发支撑,陕西恒通智能机器公司1997年就实现了光固化快速成型机的产业化,公司研制、生产和销售16个型号的激光快速成型设备、快速模具设备及三维检测设备,设备用户遍布医疗、航空航天等行业,相关设备还远销国外。西安铂力特激光成形技术有限公司拥有发明专利22项,为我国C919大飞机研制提供了中央翼缘条等大尺寸钛合金结构件,同时为多家航空航天企业提供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制造装备。
然而,“强大的科研实力并不等于产业优势。”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卢秉恒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3D打印尚无成熟的盈利模式。从应用层面来讲,多数企业的产品集中在以民用为主的桌面级的熔融挤出成型3D打印机,产品局限在玩具、礼品、展会及3D影像等低端市场;产业规模方面,根据美国消费者电子协会预计2016年全球3D打印市值可以达到214亿美元,到2020年预计达到1700亿美元,而中国市场份额仅占3.6%,过小的市场规模抑制了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
近年来,陕西一直为弥补3D打印技术产业化“短板”发力。目前,陕西依托国家渭南高新区建设产业培育基地,设立了两项3D打印产业化扶持基金,积极开展相关的培训、孵化、中试、制造等业务,相对完整的创新链、产业链和服务链已具雏形。同时,在西安高新区规划占地1000亩的3D打印产业园,一期2万平方米孵化器、4.6万平方米标准工业厂房已具备开工条件,吸引了10多个企业项目入驻,正逐渐形成产业聚集发展之势。卢秉恒院士认为,产业培育基地的日渐成熟,将有力促进科研优势由“墙内”向“墙外”溢出,让所有企业共享科研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