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绿色”发展的西部样本
从西安大雁塔上向东眺望,天空一片湛蓝(2015年5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刘潇摄
新华社记者李勇、刘书云、石志勇
依靠大自然赐予的资源禀赋优势,凭借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战略机遇,陕西“十二五”以来的发展令人瞩目:地区生产总值破万亿元,经济增速年均两位数增长,人均生产总值突破8000美元,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由欠发达省份迈入了中等发达省份行列。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从过度依赖能源化工粗放发展到构建绿色经济体系,陕西初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生态相互促进,走出了一条颇具样本意义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发展“痼疾”倒逼绿色崛起
陕西是我国最具历史文化魅力和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举足轻重的能源大省。依靠能源价格推动和投资拉动的发展模式,曾经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让陕西经济保持了两位数的高增速。然而随着近年来能源价格的“跌跌不休”,陕西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也越来越大。为此陕西省致力于改变“油主沉浮”、“煤唱主角”的产业结构,推动能源产业高端化取得新突破。
陕西省发改委主任方玮峰介绍,为了给“黑色”GDP注入“绿色”动力,陕西省近年来谋求改变偏“重”的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绿色经济体系。一方面加大能源化工等传统支柱产业能源升级改造力度,努力实现煤炭的清洁高效转化,将初级煤炭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多元化产品,一方面着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产煤大市榆林,当地已布局了总投资超过4000亿元的能源综合利用转化项目。位于榆林市靖边县的延长石油煤油气资源综合转化项目,是陕西大型国企延长石油集团投资275亿元建设的大型能源化工项目。记者在企业中心机房看到,厂区内各种装置和温度都可以在中控室通过计算机操作、监控。占地7平方公里的厂区内清洁干净,没有化工企业常有的异味和灰尘。
陕西延长中煤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吕春成说,这个项目可以将煤、油、气等能源通过分解、合成等工序生产出聚乙烯、聚丙烯等化工产品,达产后年销售收入可达172亿元,年缴纳利税53亿元。同时通过综合环保措施可实现能耗和碳排放大幅下降,建设污水循环利用系统基本实现了污水零排放,被列为联合国“清洁煤技术示范推广项目”。
在升级传统产业的同时,陕西省还着力打造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吸引了一批世界级企业落户。其中总投资达75亿美元的三星高端闪存芯片项目,2014年5月投产以来已实现稳定量产,今年总产值已突破百亿元,项目还吸引一大批关联企业落户西安。
三星(中国)半导体有限公司副总裁申在镐说,西安项目是三星有史以来最大的海外投资项目,生产的产品具有世界最高技术水平,将帮助西安逐渐形成半导体产业集群,并将进一步跃升为世界具有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目前,陕西绿色经济体系已见雏形,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2015年增加值占GDP比重将突破10%。在产业增速方面,近年来陕西省非能源工业增速持续高于能源工业,2015年前三季度陕西省非能源工业增加值增长13%,增速高于能源工业12个百分点。
污染“顽疾”倒逼绿色发展
陕西省会西安,与其他国内大城市一样,近年来饱受雾霾之苦。2013年,西安连续多次出现持续多天的重度污染天气。雾霾最为严重之时,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大雁塔竟然消失在浓雾之中,这一情景被网友戏称为“大雁塔发射”,也成了西安雾霾之害的一个形象写照。
面对市民改善空气质量的强烈要求,自2013年以来,西安市持续把治污减霾作为头号民生工程,每年均出台《“治污减霾”工作实施方案》,通过持续实施了控煤、抑尘、减排等“减法”措施,与增绿、扩水的“加法”,将科学减霾落到了实处。
在西安市机械研究院家属院,说起“煤改气”的好处,居住在这里的老干部们都赞不绝口。老干部白生雨说,过去家属院供热都是自己买煤回来烧锅炉,每年都要专门请人来烧,家属院也经常煤灰遍地,24户人一个冬天下来要烧掉1000吨煤。现在拆掉了燃煤锅炉,家家户户都烧上了天然气锅炉,干净又省心。
通过“限煤”、“除尘”等在内的一系列治污减霾措施,西安市近年来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蓝天数量也在不断增多。2013年,西安市优良天数138天,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排名倒数第八。而2014年,优良天数达到211天,比上年增加73天。今年截至11月15日,优良天数已达232天。
如今的陕西,绿色发展理念已不仅局限于生活领域,而是渗透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如何让老百姓喝水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空气,提高百姓生活的幸福指数,已经成为陕西各地政府的重要施政目标。
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的安康市,近年来全力构建以“山林经济”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在确保“一江清水供北京”的同时,实现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让群众享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态红利”。安康市委书记郭青说,目前安康市绿色苗木、林下种养、富硒茶饮、特色林果、蚕桑丝绸和休闲旅游六大重点产业等六大产业蓬勃发展。2014年,安康林业总产值为82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2982元,“绿被子”变成了“红票子”,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作为陕西绿色发展的重要践行者,陕西西咸新区从2011年成立来就提出建设绿色、低碳、环保的现代田园城市发展方式。走进西咸新区,记者发现“绿色城市”在这里正从理念走向实践,高效清洁能源利用、发展绿色建筑、建设海绵城市、打造绿色“基底”等一系列“集成创新”举措,使得“绿色”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对于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同德佳苑的近700户居民来说,2015年冬天显得分外温暖,由于采用了干热岩供暖方式,小区室内温度保持在20度以上。沣西新城四季春供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浩说,同德佳苑是陕西首个实现干热岩供暖的小区,其原理是通过钻机向地下岩层钻孔,使用金属换热器从地下2000米处取热,热能导出后通过专业设备向地面建筑物供热,且过程中不产生废气、废液、废渣等污染物,对于节能减排、治污减霾具有重要意义。
在采取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的同时,对于过去传统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形成的水体破坏,西咸新区努力进行生态修复,先后启动了区域内渭河、沣河、泾河综合治理工程,使其恢复行洪、蓄水等生态功能。西咸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军说,西咸新区利用区内山川河流、104平方公里大遗址保护区和基本农田积极构建城市绿色基底。新区仅有三分之一的面积用于城市建设,三分之二划定为农田、生态用地等禁建区。他说:“我们是把绿色基底和生态系统作为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来建设的。”
西咸新区还在所辖区域内因地制宜开展了“海绵城市”实践,全力打造“会呼吸的城市”。在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的规划图上,一条6.8公里长的绿色长廊从城市规划核心区穿城而过,显得格外醒目。“我们将中央雨洪系统植入城市绿廊,整体下穿城市道路,构成‘海绵城市’体系。大雨时如果雨水来不及在路边花坛和绿地收蓄,就会通过排水管进入中央雨洪系统,实现区域性雨水汇集、净化、调蓄、溢流功能。”沣西新城管委会主任刘宇斌说,“说白了就是设置了未来城市的净化空气和水质的‘绿肺’和‘绿肾’。按照绿色发展理念营造的未来城市,将实现‘人在园中,园在城中,城在田中’景象,让人们‘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
生态“组合拳”使人与自然更和谐
作为最早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省份之一,陕西省从1999年开始退耕还林试点,2002年全面实施,工程涉及全省10个市102个县级单位,累计完成退耕还林任务3655万亩,黄土高原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
今年4月,在铜川市沮河边的柳林林场,30只朱鹮经过野化放飞,重回大自然怀抱。这是在秦岭以北野化放飞朱鹮取得的又一次成功。目前,陕西省的朱鹮种群数量已超过1600只,分布已从洋县扩大至汉中市、安康市、宝鸡、铜川四市十三区县。现在,地处陕北黄土高原的“煤城”铜川却成为世界濒危保护物种朱鹮的栖息地,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煤城”铜川和陕西省秦岭以北生态环境的改善。
2011年,陕西省启动治水史上投资最大、规模空前的渭河治理工程。经过四年多时间治理,截至今年7月,渭河综合整治累计完成投资210亿元,全线630公里堤防主体工程、53座支流入渭口交通桥、103公里南山支流堤防退建加固工程相继完成,实施渭河滩区整治绿化及亲水景观面积15万亩。
作为国家森林城市的积极创建者,西安市从2013年启动创建工作以来,完成造林22.39万亩,建成公园24座,完成河流水系绿化2.4万亩,新增湿地1.58万亩,新增生态水面6524亩,城区绿化率达42%。美丽西安、绿色西安的靓丽形象日渐鲜明。
陕西省省长娄勤俭9月23日在美国西雅图举行的第三届中美省州长论坛上说,陕西省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速阶段,综合实力快速提升,连续多年保持较高增速,人均GD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积蓄了后来居上的强大势能。我们要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生态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