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脱贫困难在哪 孙其信:剩下的13%最难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
对于陕西而言,脱贫攻坚该怎样精准施策。全面小康如何保证剩余330万贫困人口“脱贫摘帽”不掉队?正在出席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政协副主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孙其信拿着调研数据,给出自己的建议。
为什么关注脱贫?农林大学一半学子来自农村
“其实我自己也来自农村,还是在甘肃一个贫苦的农村,每次回家,对农村的贫苦是有切身感受的。” 孙其信在回应记者全国两会上为什么带来扶贫方面建议时坦言,关注离不开切身感受。
孙其信说扶贫工作跟三农息息相关,作为农林大学的校长,关注关心和参与扶贫,是职责所在。“我们是一所农林大学,有一半学子来自农村,将近10%的家庭依旧贫困。”
“调研面达到3600多户,积累了一些当前特别是连片贫困地区的平均贫困人口基本情况。” 孙其信告诉记者,为给打响脱贫攻坚战提出准确建议,两会前,学校专门组织10余位教师和50多名学生成立调查组,前往全国7个连片贫困地区的省市做了一次广泛调研。
脱贫现状?避灾移民是陕西扶贫探索出的新路子
“据统计,到‘十二五’末,我们全省的贫困发生率,从35%降到了现在的13%,这在历史上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孙其信认为,陕西过去五年的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效,与探索出避灾移民搬迁的扶贫新路子,能够拨出穷根密不可分。
孙其信告诉记者,陕西针对生态条件比较恶劣的山区,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避灾扶贫工程,彻底杜绝了过去存在的扶贫、脱贫、返贫的恶性循环,已经是全国实施脱贫扶贫的典范工程。
“这样的工程彻底解决了过去生活条件恶劣,没有产业能够培育,即使有过去的财政资金补助,一时性的脱贫而重新返贫的恶性循环。省上今年还要安排130多万人脱贫。”孙其信说。
脱贫困难在哪?剩下的13%是最难啃的骨头
目前,陕西还有330万贫困人口,如何保证到2020年和全国一道同步够格步入小康社会,困难在哪里?孙其信表示,虽然经过“十二五”的努力,贫困人口比例已经有了大幅度下降,但剩下的13%,却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难在哪呢?难在这些人所在的区域生态环境恶劣,难在因病、因学导致返贫的情况比较复杂也比较多见,导致贫困的原因更加复杂多元。”孙其信说,除了因病、因学返贫的可能,已经实现脱贫的一些区域和家庭,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也存在着重新返贫的可能,所以在“十三五”要如期完成脱贫,时间依然紧迫。
脱贫攻坚怎么打?重在精准,重在实效
既然让最后的13%贫困人口脱贫是块硬骨头,那脱贫攻坚该怎么做?孙其信认为,首先各级政府从思想上一定要有打赢这场战争的足够信心,其次一定要实现到精准识别、精准施策。
1、农村扶贫
在产业扶贫方面,孙其信认为要通过做大特色产业,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性收入。特别是要加大农村的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力,要通过龙头企业加上农户的新的生产经营组织方式的变革,让农民特别是贫困家庭,能够共享到农产品在流通、加工、销售领域的增值收益。
2、教育扶贫
“陕西是个科教大省,要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扶贫工作,要更大力度的发挥教育扶贫。”孙其信告诉记者,陕西率先在全国提出十三年的免费义务教育,这项政策就长远而言,对彻底摆脱贫困的代际传递将会发生根本性的作用。
孙其信认为,从国家层面,还应进一步加大高等学校精准面向贫困地区的贫困家庭的贫困孩子,解决读书问题。国家高校自身要为他们能够提供学费减免和各种的资助,让他们经过几乎是全面义务的教育形式,完成大学教育。
“全国两千多所高校,一所高校招收一百个贫困家庭孩子,就是二十多万,二十多万的家庭就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脱贫。作为我们的大学,应该有这种担当,有这种责任,为贫困学子提供教育机会。”孙其信说。
3、城镇扶贫
“在关注农村的贫困人口和贫困家庭时,也绝对不能忽略了城镇里面也存在着一定数量的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孙其信说,对于这类贫困,绝大多数是因为各种原因在就业上遇到困难,所以要通过加大培训、教育方面的帮助,鼓励他们来建立自己的事业,掌握一项生存技能找到工作,最终实现脱贫。
关键词:精准 实效
当记者问及对于脱贫攻坚应该用什么样的关键词概括时,孙其信这样说。“扶贫最关键在于精准,要做到精准识别,找到去扶谁?要找到精准的举措,怎么去扶?所以我认为精准对当前扶贫工作相当重要。为什么加了一个实效呢?就是扶贫攻坚的目的,最终要靠是否真的脱贫来考虑。所以这就需要能够真脱贫见实效。” (特派北京记者 韦海 秦振 孙鹏 贺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