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茶叶产业调查与思考 打造茶业强省任重道远

24.06.2016  13:13

    茶为国饮。中国是世界上种茶、制茶、饮茶最早的国家,是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祥地。有学者为陕西茶叶作过这样的描述:曾纳贡朝廷高贵过,曾在丝绸之路上风光过,曾登皇宫宝殿引领饮茶文化潇洒过,曾为朝廷换回战马荣耀过,曾稳占北国市场霸气过……

    2015年,全省茶园面积发展到215.9万亩。其中,采摘面积138.1万亩,干毛茶总产量7.2万吨,产值99.7亿元。茯茶产量1.3万吨,产值14亿元。茶叶加工企业847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0家,茶叶专业合作社288个。我国茶业界第一位工程院院士陈宗懋高度评价:“陕西茶叶味道浓、品质好、耐冲泡、无污染,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1 立地条件决定陕茶品质

    高山出好茶。茶树的内在品质与环境条件密不可分。史料研究证实,陕西不仅产茶,而且是中国最早种茶、最早贡茶的地方,又有优良的茶树品种。年近八旬的程良斌,1959年毕业于安徽屯溪茶校来到陕西,长期奋战在安康茶区第一线,搞了一辈子茶叶种植试验推广工作。他介绍说,早在上世纪60年代,在紫阳县深阳乡发现叶大泡大不开花不结果的紫阳一号茶丛,是原始型古茶的实证;80年代,在城固县东河乡高北村发现一丛小乔木茶树。最近几年,先后在岚皋县蔺河镇发现古老的林下茶树群;在南郑县福成镇发现万亩古茶树,经现场鉴定,树龄在三百到五百年间,在全国也属罕见。

    陕西茶业首席科学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肖斌,多年来深入茶区,翻山越岭,走访茶农,潜心研究,用数据和事实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说,陕南是我国茶叶自然分布的最北缘,纬度高,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茶叶干物质的积累,且富含锌硒,因此陕西茶叶内质成分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据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质量调查报告》提供的数据,陕西茶叶检测合格率为100%。绿茶、红茶中的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水浸出物、儿茶素总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氨基酸高出3.3-1.8个百分点,水浸出物高出8.2-11.8个百分点。微量元素锌含量高于全国29-48微克/克,大部分茶区在富硒土壤带上,硒含量普遍高于全国水平,安康市紫阳县土壤硒含量最高。实验结果说明,以“紫阳富硒茶”为代表的陕西绿茶,无污染,原生态,具有“香高、味浓、耐冲泡、形美”的特点,坚持常喝确有降脂、抗氧化等保健作用。

    泾阳茯茶是中国黑茶的鼻祖,入列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坊间一直流传有泾阳茯砖茶“三不能制”之说:一是离了泾河水不能制;二是离开泾阳气候环境不能制;三是离了泾阳人的技术不能制。这是泾阳制茶先辈经过无数次试验摸索总结出来的,也说明泾阳特定的自然条件是加工茯砖茶的最佳资源。近年来泾阳茯茶的新生和复兴,成为陕茶产业振兴发展的新动力,必将在建设丝绸之路新起点、带动陕茶重走丝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 品牌营销决定陕茶市场

    提起陕西茶叶,人们最早想到的是“紫阳毛尖”和“陕青”。上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出现了镇巴的“秦巴雾毫”、南郑的“汉水银梭”、西乡的“午子仙毫”、紫阳的“富硒茶”、宁强的“宁强雀舌”等品牌。近几年来,我省茶叶品牌已经从百花齐放转向品牌整合,涌现出紫阳富硒茶、午子绿茶、泾渭茯茶、宁强青木川茶等4个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的国字号品牌。

    2012年,省政府把茶叶种植由省供销社划归农业厅管理之后,大力发展茶叶生产,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茶叶品种迅速增加,由原来单一的绿茶发展到以绿茶为主,兼有黑茶(茯茶)、红茶、白茶、乌龙茶等5大类茶品。但与全国相比,我省茶园面积、采摘面积、茶叶总产量分别占全国的5%、4%、3.7%,采摘面积与茶园面积占比低于全国14.5个百分点,无性系优良品种种植面积占比30%,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数据分析表明,我省茶园面积增加速度快于全国、但平均亩产量低于全国近一半。而且大部分茶园只产春茶,每年5月10日左右就封园,茶树的夏、秋季叶子没有利用;茶叶品种单一,销售周期很短,一般到7、8月份就结束,茶农收入增加缓慢。

    我省茶企大多规模小,产能低,家庭式、作坊式的较多,抗风险能力弱;龙头企业少,政府扶优扶强力度不够,产业带动能力不强,制约了进一步的发展。记者在西安市金康路茶叶一条街看到为数不多的陕西茶叶商铺,远比不上福建、浙江、广东茶商的商铺门面、茶叶包装、品牌宣传,发挥品牌优势的经营理念也跟不上。特别是泾阳茯茶迅速崛起中,品名层出,甚至有些小作坊不惜使用劣质原料,生产低劣的“泾阳茯茶”,向消费者兜售。这种情况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有可能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危及整个茯茶产业的发展。

    显然,陕茶的市场占有率低,竞争力不强,凸显在品牌多、乱、杂,各品类同质化严重,市场认知度不高。其主要原因是,陕茶产业发展缺乏知名品牌、大品牌的拉动。调查认为,目前茶叶市场低迷的状况短时间内恐难改变,这对陕茶振兴发展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但对我省茶企练好内功,提升品牌营销能力却是一个良好的机遇。

     3 改革转型决定陕茶未来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茶叶产业,把茶产业作为继果业之后又一个农业支柱产业来抓。2013年,省农业厅出台《陕西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省茶园面积达到280万亩,茶叶总产量超过13万吨,实现产值150亿元,茶农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一带一路”战略和“十三五”规划的实施,为陕茶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推进供给侧改革,调结构,去库存,为陕茶振兴指明了方向。这就是陕茶产业迎来大发展的良好机遇。只要抓好产业培育、品牌打造、市场开拓、文化促进、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实现茶园到茶杯全产业链健康、有序、转型发展,力促我省跨进全国茶业强省行列不仅必要而且可能,已经成为涉茶各方的共识。

    (一)稳定面积,提高茶叶单产和品质。茶学专家建议,政府要引导和扶持茶叶适生区改造老茶园,压减低效茶园,支持连片可机采茶园建设,提高茶园机械化生产水平;大力支持“陕茶一号”等本地茶树优良品种的繁育推广,提高无性系良种茶树种植比例;总结推广南郑县远山眉茶叶专业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进行茶园建设,有效提升茶叶标准园和生态有机茶园管理水平,提供天然、绿色、健康、安全的高品质茶叶原料。同时,加大对制茶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推进茶叶加工生产清洁化、自动化、标准化、精细化,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产出更多亲民、实惠、安全、好喝的茶品,满足多层次的饮茶需求。

    (二)品牌兴茶,促进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协同发展。茶叶生产者和经销商普遍反映,“现在茶叶不好卖”。随着消费者消费理念的变化、消费品位的提升,市场上出现成品茶压库,热销茶品为数不多。我省茶企多为小规模,船小好调头,只要做到细分市场、精准供给,对自己的产品和市场进行更加精细化的定位,把自己的产品做成精品,就能赢得消费者,赢得市场。就全省或一个地区而言,既要培育并叫响公共品牌,又要保护和发掘古茶树、名茶山以及独具特色的地域性品牌茶叶,使价格和质量各归其位,让消费者能分享到各不一样的茶叶饮品。

    (三)转变营销理念,大力开拓国内国际茶叶市场。从全国茶叶消费市场看,2015年,国内茶叶市场绿茶销量约93万吨,占总销量的53%;绿茶出口量27.2万吨,占总量的83.7%。我省茶叶内销量排位靠后,外销量甚少。去年10月6日至14日,省农业厅组织8家茶叶企业“出征”欧洲市场,到俄罗斯和荷兰参展推介陕茶,带去的茶叶基本销售告罄,大大出乎陕西茶人的意料。这看似是主动探路,实则是证明陕西茶叶在世界市场确有需求,走出去,就会有机遇。率团出行的省农业厅副厅长王振兴说,“开拓市场不能局限于省内、国内,要放眼全球,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陕茶的地位。”关键是要创新营销模式,变革营销手段,整合产业资源,形成区域合力,沿着“一带一路”,发挥创意文化的引领作用,把陕西品牌茶叶及大唐健康高雅的饮茶生活推向国内外市场。

    (四)加强科技创新,延伸扩展茶叶产业链。建设茶业强省必须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标准体系为引导,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跨界开发”力度,实现茶资源的高值利用。肖斌教授主持的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汉中试验站、西北农林科大西乡茶叶试验站,已经将陕南夏秋茶树叶子加工黑毛茶、再用黑毛茶加工茯砖茶试制成功,为就近解决泾阳茯茶原料、增加茶农收入、发展地方经济找到了一个新的增长点。仅以现在的茯茶产量计算,年需黑毛茶6万多吨。由此看来,陕茶产业发展大有文章可做。从培育优质茶树品种到创制品牌茗品,从茶叶精细加工到创新营销服务模式,从发展多样化调制茶等茶叶饮品到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茶叶标准体系,都离不开知识、技术、信息在产业链上的传递和扩散,离不开科研人员和生产一线工人的“工匠精神”。

进入论坛 字体设置 大 中 小 来源:陕西日报    编辑: 韩睿 西部网内容微首页 网站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