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陕西话】戏剧“活化石”——平利弦子腔
15.05.2018 17:00
本文来源: 档案局
当前方言文化特征正受到严重冲击,部分方言甚至濒临消失。为做好抢救保护工作,陕西省档案局于2014年试点开展了陕西方言语音建档工作。随后,全省以县为单元,对县域方言分布情况进行普查,选定当地最具代表性的方言语音发音人,通过对语音、词汇、语法及民歌、曲艺、戏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建档,建立内容完备、体系健全的方言语音档案数据库。目前,陕西已建成省、市、县三级方言语音数据库和相关文字档案。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陕西方言语音数据库中的重要内容,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平利弦子腔。
平利地方戏剧弦子腔,民间传说是武皇太子李显将宫廷音乐带到邻近平利的流放地房州后与民间艺术自然融合的产物。其委婉的唱腔、形式丰富的节奏、口语化和平民化的风格,使旋律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在中国古典戏剧中被认为是罕见的,被称为戏剧“活化石”。2011年,平利弦子腔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作为一种古老的地方民间艺术,弦子腔唱腔板式齐全,既有喜悦类型的“平腔”,又有悲苦类型的“苦腔”,还有号子“喊腔”。简便易行是它的一大特点。演唱弦子腔,不分男女,不论富贵,即使不会板式曲调,也能跟着附声“喊腔”伴唱,如用皮影戏演唱弦子腔,一副“箱子”,一套响器,一把弦胡、一个“莲花落”,几根竹杆撑起舞台,一张桌子支上“亮子”,村组院落,田间地头,六八个人能演,三五个人能唱。
弦子腔深植民间,唱民间喜怒哀乐,“大戏”“小戏”,台上台下,各种场合都能适应,人们在传承的过程中,博采众长,相互交融,不断地丰富了自己的艺术表现力,这种广泛的适应性,正是弦子腔在戏曲音乐中独树一帜,生生不息的根本之所在,也是弦子腔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本文来源: 档案局
15.05.2018 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