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陕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报告

17.05.2016  00:03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西部强省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面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复杂变化以及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的大环境,在省委、省政府一系列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的推动下,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呈现出结构优化、提质增效、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   一、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贡献   实践证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推动陕西经济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力量,对全面提升陕西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加快实现“三个陕西”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对经济总量的贡献持续加大   “十二五”时期,非公经济始终保持着高于GDP增速的发展态势。2015年全省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9695.62亿元,较2010年增加4684.23亿元,年均增长12.7%,高出同期GDP增速1.6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49.5%提高到2015年的53.4%,5年提高3.9个百分点。2015年,在全省GDP增量中,非公有制经济的贡献度达到了58.2%,拉动经济增长4.7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二)成为解决城乡就业的重要途径   调查数据显示,非公企业中,劳动密集型企业占48.7%,大多数企业就地吸纳劳动力,成为当地安排就业、吸收从业人员的主渠道。2014年,全省城镇非公经济就业人员达到608.35万人,比2010年净增178.95万人,增长41.7%,占城镇就业人员总数的69.8%,比2010年提高8.2个百分点。   2014年,据工商部门统计,全省仅私营企业雇工人数比上年末增加近10万人,达到167.26万人;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新增近31万人,达到280.45万。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缓解就业压力,容纳剩余劳动力和社会新增劳动力,维护社会稳定与建设和谐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对全省税收贡献稳步提高   “十二五”期间,一大批非公企业纳税大户不断涌现,非公有制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我省财政提供了大量的税收。2015年,全省非公控股企业上缴税收达1626.48亿元,是2010年的2.0倍,年均增收160.93亿元,占全省税收总额的62%,较2010年提高11.2个百分点,非公有经济成为陕西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四)极大地繁荣了城乡消费市场   2015年,全省限额以上非公及非公控股批零住餐法人企业数占全省限额以上批零住餐法人企业数的比重为84.1%,全省贸易非公增加值达到1603.74亿元,是2010年的1.8倍,占全省贸易增加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80.9%提升到2015年的84.1%。随着陕西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区位优势的逐步显现,在打造“三个陕西”、“陕西经济升级版”等系列政策推动下,我省已成为众多商业巨头趋之若鹜的投资高地,继三星电子之后,西安再次吸引大型外商投资,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全球最大家具巨头瑞典宜家入驻沣东新城,为我省商贸业非公经济发展增添活力。   (五)投资规模和领域不断扩大   “十二五”期间,陕西非公有制经济投资持续增长,统计资料显示,2015年,全省完成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5.7%,民间投资额9066.37亿元,是2010年的2.8倍。在PPP项目的推动下,民间资本不断深入交通、水利、市政、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领域。2015年全省民间投资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1.3倍,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1.7倍,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20.4%,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35.3%。   同时,随着陕西经济外向度的提高,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快速增长。2015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46.21亿美元,是2010年的2.5倍,丰富了非公经济的投资来源。   二、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中呈现的新特点   (一)非公速度稳中趋缓,产业结构更趋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非公经济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十二五”时期,由于非公经济基数的不断增加及其占GDP比重“含金量”的逐步提高,以及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的影响,非公经济增速呈现出放缓的趋势。2015年全省非公经济增加值增速为10.1%,虽继续保持了两位数增长态势,但比上年同期降低0.9个百分点,较2010年增速降低5.2个百分点。   但在非公经济增速减缓的同时,非公经济内部却呈现出产业结构趋优的新特点。近年来,非公有制经济三大产业均得到了快速发展。2015年,第一产业非公经济增加值490.92亿元,是2010年的1.7倍;第二产业非公经济增加值4940.99亿元,是2010年的1.9倍;第三产业非公经济增加值4263.71亿元,是2010年的2倍。非公有制经济三大产业增加值占非公经济的比重分别由2010年的5.9︰42.6︰51.6发展为2015年的5︰51︰44,在非公经济各产业规模扩大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得到不断调整和优化。与此同时,积极因素继续累积,经济结构分化调整、转型升级态势明显,新生动力逐步孕育成长。   (二)非公工业持续增长,支撑作用持续增强   近年来,非公有制工业保持快速的增长势头,成为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从占比看,2015年全省工业非公占比达到50.3%,已突破工业的半壁江山,占比较2010年提升5.9个百分点,非公有制工业对整体工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从单位数看,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公控股企业4215户,占规上工业总数的83.1%。三星、比亚迪、陕西星王、中兴通讯、宝鸡育才玻璃西安杨森制药、西安邦奇制油、铜川声威建材等一批重点非公有制企业成为推动非公工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   (三)新兴领域加快成长,发展动力正在孕育   “十二五”以来,全省非公经济发展空间不断拓展,新主体、新业态、新动力加快孕育成长。传统的工业与商贸业非公占比稳步提升的同时,在现代物流业、其他金融业、教育科研等新兴产业的带动下,交通运输业、其他服务业、金融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的比重也逐步攀升。非公经济产业结构正在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行业向技术密集型的新兴行业迈进。   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融合创新,打造出一批新的产业增长点,并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增长。阿里巴巴(西安)跨境贸易综合服务中心项目将着力打造西北地区的跨境电商产业集群,目前已有京东、国美电器、西安创海国际、爱特在线、海淘天堂等30余家从事进出口的电商企业入住西安综合保税区,多家国内知名支付机构和多家物流承运机构开展了跨境的服务。这些不断涌现的新增长点将有效拓展我省非公经济新兴产业链条。   (四)在对外经济贸易中作用突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陕西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承接东部乃至全球产业转移首选地、丝绸之路经济带最大物流中转基地等定位,我省对外贸易也呈现出活跃态势。在全省进出口贸易中,非公经济进出口成为对外贸易的主力军。2015年,非公经济全年进出口总值1689.95亿元,占全省进出口总值比重的89.2%,较2010年的63.3%提高25.9个百分点。从经济类型来看,主要为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   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整体而言,我省非公经济初步形成了良性发展态势,但影响非公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仍然突出,并难以在短期内得到解决。   (一)民间投资活力不足   “十二五”时期,我省民间投资增速呈现逐步下滑的趋势,2015年,我省完成民间投资较上年同期增长7.5%,低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0.5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5.7%,较上年同期回落0.2个百分点。究其原因,主要是我省民间投资领域不均衡,受行业景气度的影响所导致。我省民间投资涉足领域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和工业,分别占到民间投资的33.8%和30.6%,批零住餐和交通运输业占13.74%,而金融、科技、信息软件、公共管理和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资涉及较少,民间投资需要进一步拓宽领域。   (二)人才资源依旧匮乏   人的因素是生产要素中最关键、最有活力的决定性因素。非公经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企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对于人才的需求依旧迫切。由于人才资源匮乏,造成企业管理水平不高、技术力量薄弱、创新能力低下等一系列问题。目前企业最缺的人才:第一是高级技术人员,占33.4%;第二是高级管理人员,占26.6%;第三是普通技术员,占15.6%;第四是技术工人,占14.2%。   (三)融资困难依然突出   企业的创建、发展、转型升级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撑,融资难成为长期困惑非公企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尤其是非公经济中的小微企业。虽然国务院、省政府出台多项措施支持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问题,但融资问题仍然反映强烈。调查结果显示,企业认为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是办事手续繁杂、银行对非公企业信任度低、利率过高、周期太长等,企业难以通过银行融资获得需要的资金。   (四)科技创新能力薄弱   非公经济调查数据显示,66.6%的非公企业没有研发部门或固定的科研合作单位,企业技术来源为购买或模仿占32.7%,联合开发占22%。购买和模仿成为非公企业技术来源主渠道。   从全省小微企业R&D经费投入来看,2014年全省4096家规模以上小微工业企业中,开展R&D活动的小微企业482户,仅占规上小微企业的11.8%;小微企业R&D经费支出25.15亿元,仅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的15.7%,R&D投入强度(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仅为0.5%;从R&D活动覆盖及小微企业新产品产出能力来看,2014年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为2.5%。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非公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投入较小,科技创新能力薄弱的现状制约着我省非公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五)整体发展实力不足   一是非公经济比重依然偏低。从纵向比较,我省非公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占比逐年攀升。但与全国横向对比,我省非公经济发展明显不足,不仅与浙江、江苏等经济发达省份差距较大,与同属西部地区的四川相比,2015年非公增加值占GDP比重低7.3个百分点。   二是大多非公企业规模较小、管理粗放、附加值较低,竞争力不强。2015年,我省规模以上非公及非公控股企业中,大型企业只有59户,而小型企业高达3532户,占比为83.8%。2015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陕西仅有西安迈科金属国际集团有限公司、陕西东岭工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金花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陕西荣民集团4户入围,排名分别为23、27、242、258名,而四川、内蒙古、重庆均有12户企业入围,相比有较大差距。   三是企业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在我省重点非公有制企业运行情况监测中,以榆林为例,在被调查的99家非公工业企业中,以资源为原料的产品初加工企业占95%,且普遍存在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产品和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拳头产品少的问题,丰富的资源优势尚未完全转化为经济优势。技术含量高、效益好、拉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好项目的缺乏,减缓了非公经济的发展速度。   (六)区域发展仍不平衡   近年来,尽管全省各地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了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但由于各区域资源禀赋、发展条件和经济基础各不相同,特别是经济结构的差异,导致非公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性。   统计资料显示,我省陕北、关中和陕南三大区域非公经济在增长速度、企业规模、发展水平上都存在较大差距,总体表现为南高北低、西快东缓。陕北由于以能源和重化工为主的企业多为国有经济,且产业结构较为单一,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较低,2015年度仅为35.5%;关中由于区位优势及较好的工业基础和近年来国企改制及新兴产业的增多,非公经济发展较快,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较高,2015年度为51.7%;陕南由于工业基础薄弱,原国有企业数量不多,加上近年来随着陕南突破发展战略的实施,特色经济和第三产业有了很大发展,有力地促进了非公经济的全面提升,成为全省非公经济占比最高的地区,2015年度为52.8%。   从县(区)数据来看,2015年,在全省107个县(市、区)中,非公经济占比最高的眉县为71.1%,最低的洛川仅为10.8%,两者相差60.3个百分点。在全省82个县(市)中,人均非公增加值最高的前10位总值是后10位的5.2倍,区域非公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制约着我省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对促进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些思考   党的十八大指出:“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而我省非公经济的发展正处于这样的机遇期。在经济“新常态”下,我们要抓住机遇,在体制改革、结构优化、融资减负、市场净化、技术创新等方面为非公经济发展排忧解难,焕发非公经济的发展活力。   (一)积极引导民间投资方向,加快发展混合制经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非公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改组、与其他资本平等竞争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成为促进我省非公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面对目前民间投资发展遇到“瓶颈”期和增速下滑的的局面,政府应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拓宽投资领域,通过多种方式引导民资参与到国企改革中来,加快发展混合制经济,实现资本与效率的有效结合。   (二)加快产业集群化发展。产业集群不是众多企业的简单堆积,企业间的有机联系才是产业集群产生和发展的关键。工业园区虽然为产业集群形成提供了空间,但产业集群发展不仅要有行业领先的主导企业,更要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以省会城市西安为例,作为汽车产业的领导者比亚迪、陕重汽、法士特的上下游配套产品绝大部分位于山东、河南,本地配套寥寥无几。西安市外商投资企业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外资企业现在最大困难就是无法实现本地配套,目前企业原材料70%以上来自省外。在调查的186家企业中,70%以上企业在本地区没有配套企业。所以,各地在招商引资、布局企业时应多考虑企业的关联度,加快产业集群化发展。   (三)加快社会化征信体系的建设。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长期以来,由于信用建设的滞后导致社会信用观念淡薄,市场中各类违法违规、违约失信现象屡禁不止,信用问题也是破解非公企业融资难的核心问题。要尽快建立社会征信体系,形成有效的社会信用环境氛围,抑制企业不诚信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大幅提高违法失信成本,让信用真正产生价值,使企业在良性、健康的道路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多措并举,解决非公企业融资难问题。从金融机构看,要引导商业银行支持非公企业的发展,降低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门槛,积极稳妥发展面向小微企业的特色中小金融机构,形成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对于企业而言,要不断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健全规范的财务制度,更新知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同时,要学会运用新思维、新办法、新模式,跟上科技日新月异的步伐,应用互联网+思维积极探索利用互联网金融、众筹、P2P等新型金融创新方式,拓展自身的融资渠道。   (五)优化政府服务,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一是完善非公经济公平竞争操作细则,提升非公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可操作性;二是提升政府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扶持政策应分层次、有针对性;三是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加大推行税收等具有普惠作用的政策,减少直接的资金扶持行为,保持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四是全方位、多层次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和执行力度,使现有各项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发挥作用。       信息来源:陕西省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