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首届六大考古新发现 西安4项上榜
1月22日,由陕西省文物局和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支持,陕西省考古学会主办的“陕西首届六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正式揭晓。 陕西府谷寨山遗址、秦始皇帝陵陵西墓葬、空港新城隋王韶家族墓园、麟游隋仁寿宫唐九成宫4号殿遗址、陕西西安中兆村十六国墓、陕西长安杜回北宋孟氏家族墓地入选首届“六大考古新发现”,其中西安有四项目上榜。
自1990年起,中国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文物报社和中国考古学会每年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当年重大考古发现,发掘内容要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且为中国考古学科提供新的内容信息及认识,“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被誉为“考古界的奥斯卡”。2002年开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上揭晓的年度考古新发现,也被学界简称为“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此外,其他省份如浙江、河南,都有自己的考古成果评选榜单。 陕西是文物资源大省,每年的考古新发现数量在全国位居前列,陕西省考古学会组织全省六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旨在推荐在田野发掘、学术研究和资料整理等方面取得重要收获且具有代表性的项目,促进学科的建设,进一步提高考古发掘的质量,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示。
“这次评选是从近百个项目中由各资质单位的推选,经专家评议推荐出来的。充分考虑到了项目所处的时代,既有新石器时期,也有秦汉时期的,尤其是秦汉后的项目偏多。”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陕西省考古学会会长孙周勇告诉记者, 这是陕西首次开展省内考古新发现评选,今后每年评选一次,依据每年考古发现成果的学术价值、社会影响等进行评判,至此陕西有了自己的“考古界奥斯卡”榜单,将为全省考古学的发展注入强劲推力。
秦始皇帝陵陵西墓葬
填补秦代高等级贵族墓葬考古空白
秦始皇帝陵陵西墓葬出土的金、银骆驼。
从2011年开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对秦陵外城西侧展开详细的考古勘探工作,面积约50余万平方米。发现古代墓葬39座,灰坑32座,陶窑4座,古河床4条。其中,东侧4座为中字形,靠近秦始皇帝陵西侧外城;西侧5座为甲字形。2013年,考古人员对QLCM1(简称1号墓葬)进行了发掘。
1号墓平面呈“中”字形,坐南面北,由南、北墓道与墓室三部分组成,南北墓道两侧有三个长方形陪葬坑,在墓葬南侧、西侧有不连续的壕沟遗存。东侧的自然河床、西侧与南侧人为开挖的壕沟,将墓葬包围在内,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独立墓园。
1号墓葬是目前已发掘的秦代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好的大型墓葬,填补了秦代高等级贵族墓葬考古的空白,是秦始皇帝陵考古的又一重大收获。它的发掘,有助于对秦代高等级贵族的丧葬制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为秦始皇陵乃至中国古代陵墓规划和陵墓制度研究提供了新资料,为中国古代陵墓制度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演变提供了关键性依据。
发现的“乐府”铭文,为秦陵地区发现的第二例;铁甲,为秦代首次发现;金、银等金属质地的乐舞俑、百戏俑、骑马俑、马、猎犬等器物形象多为首次面世,开创了以小型乐舞百戏俑和动物造型等组合形式来随葬的先例,是研究秦代高等级贵族日常生活和丧葬习俗的珍贵资料。
此外,出土的金、银骆驼是目前国内所见最早的单体金、银骆驼,为研究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以前的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实物材料。
空港新城隋王韶家族墓园
为目前所见规模最大隋代墓园兆域
王韶墓出土侍女俑M1:40。
王显墓出土的甲骑具装俑。
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考古队对位于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的王韶家族墓园进行发掘工作,发现该墓园由方形围沟和7座墓葬组成,围沟形成的兆域南北长147.7米,东西宽138.5米,面积21360平方米,为目前所见规模最大隋代墓园兆域。墓园内埋葬王韶、王韶嫡长孙王弘、北周原州刺史王楷(王韶祖父)长子王显、王楷长孙王仕通等数代七人。围沟呈口大底小的沟槽状,南围沟中部一段向南凸出,模拟墓园入口。兆域内分布有7座墓葬,均为斜坡墓道多天井的土洞墓,坐北朝南,具有典型的北周-隋代墓葬形制特征。
王韶墓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系地面有封土的7天井双室土洞墓,全长60米,深13.6米,其规模仅次于潼关税村隋代壁画墓,远高于已发现的普通隋墓。一般三品以上的官员只有5个天井,太子墓6个,王韶的7天井已接近帝陵的规制。墓室近方形,穹窿顶,东壁中部开凿一侧室,门外两侧各有一壁龛。该墓被盗严重,墓室内共出土各类随葬品67件(组),散乱分布在墓室和壁龛内,器形可辨有武士俑、镇墓兽、骑马俑、立俑及陶猪、陶鸡等。
墓园内还有配冥婚现象,王韶世孙王弘11岁夭亡,开皇十五年与早夭的北周广城公段永(尔绵永)孙女段娘娘冥婚合葬祖茔,并与王韶同日下葬。王韶与宇文恺联姻,其亡孙与北周名将段永孙女配冥婚,显示了关陇集团极力经营家族地位、维持家族影响力的努力,这也是他们建设家族墓地的目的。
王韶一生对朝廷鞠躬尽瘁,也敢于对上刚正直言,深得隋文帝信任,去世后才能享受如此规制的墓葬。其家族墓园规模宏大,结构完整,墓主身份明确,出土物较为丰富,是北周至隋代考古的重要发现,为了解北周至隋家族墓地的特征、成员的埋葬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陕西西安中兆村十六国墓
规模最大的十六国时期高等级墓葬
十六国墓葬出土的骑马吹角俑组合。
2019年至2020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南郊少陵原区域发掘了三座规格巨大、形制特殊、结构完整的十六国时期高等级墓葬,出土了土雕建筑、壁画以及彩绘陶俑等,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十六国时期最大的墓葬。
其中,编号焦村M25、M26为东西并列的两座十六国大墓,编号中兆村M100,位于焦村十六国大墓以东5.6公里处,该墓北距汉宣帝杜陵3.6公里,南距许皇后陵4.1公里。
在M100内发现了精美的壁画,第二天井北壁封门上壁画内容为单体建筑,西壁壁画绘有房屋、立柱,东壁壁画内容与西壁壁画相似,仅屋脊南侧无鸱尾。前室北壁西侧,壁画绘出直棂窗,窗框内凹,棂条八根。墓道上方见土雕建筑三处:三座土雕建筑均面朝南。体量由南至北逐渐变大、变宽,高度逐渐升高。第一土雕建筑呈三层楼阁状,由上至下呈阶梯状排布,中间红色板门紧闭,两侧雕出长方形窗棂。第二洞顶土雕建筑,呈单层房屋状,面阔三间,正脊东西向,西侧可见鸱尾残迹。第三土雕建筑,呈单层房屋状,顶部被现代水渠、水管破坏不存,仅见门框和左右两侧对称窗棂。出土文物包括有陶罐、陶井、碓房、陶仓、牛车、虎子、陶鸡、陶狗、陶羊、武士俑等。其中陶仓、牛车中含有大量的可观察到的植物遗存。
本次发掘的三座墓葬,从形制、随葬器物、壁画内容、土雕建筑等多方面看,均反映了五胡内迁、民族大融合时期,不同族群学习、认同、融入华夏文化的总趋势,展示出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包容特质。而三座墓葬规模巨大、形制特殊、结构较为完整,又出土土雕建筑模型、巨幅壁画且皆为两室以上的大墓,应是当时的高等级墓葬,对于研究探索十六国时期高等级墓葬的分布、形制、结构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陕西长安杜回北宋孟氏家族墓地
精美耀州窑瓷器重见天日
北宋孟氏家族墓地出土的随葬品。
这处家族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道村南部,地处高阳原南缘、潏河西岸。这里地势高亢轩敞,北顾长安,南眺秦岭,倚山傍水,曾是隋唐时期一处重要墓区,又称为“杜回墓地”。2020年6月至10月,为配合当地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组织人员在此发掘汉唐、宋金及明清时期墓葬40余座。其中,位于发掘区中部偏北的5座为北宋晚期孟氏家族墓葬。
5座墓大致南北两排分布,南排3座分别为M12、M13和M11,北排2座分别为M31和M32。通过墓志内容可得知,这5座墓葬的主人都来自孟姓家族,M12墓主孟珪和M13墓主孟琮为亲兄弟,是陕府阌乡县主簿孟輗第三子与次子;M32墓主叫张九娘,与M31墓主孟琏是母子关系。4位墓主生年均未过30岁,并于宣和五年(1123)九月二十三日同一天迁葬京兆府长安县杜回村新茔,四人的墓志都是张九娘的丈夫孟軏撰写。而M11墓主经初步鉴定也是一名女性,年龄在20至30岁之间,
最令考古人员惊喜的是,这处家族墓中发现了60余件套耀州窑瓷器,以茶具、酒具、生活用器和祭祀礼器等为主,而且器形保存基本完整,尤其以2件狻猊钮盖熏炉最为精美罕见,这也是首次经考古发掘有明确纪年的耀州窑瓷器。
编辑:张楠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