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师范学院把学科建设作为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提出“立足陕西,突出特色,重点突破,整合资源,全面建设、整体推进”的学科建设思路。经过多年建设,形成了“组织给力、项目带动、大师引领、团队协作”的特色学科建设工作机制。
凝练学科建设的研究方向和特色优势,该院顺利完成2011年立项的第一批特色学科建设项目(共11项),确立第二批特色学科建设项目(共12项),并与中央财政支持结合起来,投资1800万元打造强势学科,形成了切合实际的学科建设体系和特色。
——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形成优势学科。 该院成立中国史记研究院,设立“《史记通解》和《中国史记研究集成》的编篡与研究”学科建设重大项目,资助98万元,设立特色学科建设项目(第二批)“《史记》与中国语言文学研究”,资助30万元。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从1989年开始,25年从未间断,该院学报“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获批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栏建设栏目。创建中国史记研究网;组织编篡出版在全国有影响的系列著作《史记》论著集成;建成出版《史记研究年鉴》8卷,学术著作20余部,校勘整理了《史记》选本丛书系列著作;建立中国史记展览馆;建成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特色电子文库;筹建《中国史记学》英文刊物等,形成面向全国的基础性、引领性和服务性的“史记学”研究阵地。
带动该院整体科学研究,如外国语学院申报的《史记》英译(资助30万元)项目,就是其中之一。该院利用地域文化特色所建设的特色学科,不仅可以提高学科建设的竞争力,还促进了地域特色文化的发扬光大和广泛传播。
——利用地域自然资源特色形成强势学科。 该院利用地处黄河、渭河、洛河三河交汇地区的优势,成立渭洛黄交汇区域生态环境实验室并设立“秦东湿地保护与管理研究”特色学科建设项目,资助30万元。实验室建设与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湿地生态环境研究、区域气候演变、区域环境监测与治理、水土保持与治理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近年来,实验室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陕西省科研课题7项、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15项、渭南市科技项目8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项,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1部,获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渭南市科技成果奖10余项、渭南市青年科技奖1项,1人被评为“陕西省三秦学者”和“渭南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并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对渭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该院还设立了“秦东化工、材料技术调查”“数学方法在秦东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光电检测技术与秦东工业”“电气工程与秦东工业”“秦东公共教育”“秦东音乐舞蹈传承与创作”“西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西部人文风情绘画研究与创作”等特色学科建设项目,分别给予30万元的经费资助”。这种利用地域自然资源特色所建设起来的特色学科具有较强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依靠地域经济特色发挥服务社会功能。 该院利用地处军工大省的区位优势,成立了以该院院长丁德科为学科带头人的西部军民融合技术产业发展研究院,旨在发挥国防科技大省科技经济资源,依托政府政策研究部门和高等院校教学与科研基础,立足具有区位特色与优势的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以国防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和国防装备制造业管理体制、军民两用技术研发为方向,形成了涉及技术研发与产业研究的重要成果,承担解放军总装备部2010年项目共计3900万元,项目成果得到有关方面采用。论文《纳米SiO2对氰酸酯树脂的增韧改性研究》获2010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国家安全经济导论》的主要观点,得到中央领导批示;《装备经济学》被选为解放军总后院校“双百计划”精品教材;《翔式道路:西部军民融合军地融合路径》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陕西省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国防知识产权权属与激励政策研究》获国家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多项课题研究成果鉴定为“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或“优秀”等级。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研究报告内容成为《陕西省关于民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陕西省军民结合产业发展12385计划》等文件的主体内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报告提出西部发挥国防科技经济优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论对策——“翔式道路”“建设西部三大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综合配套改革经济区方案”得到中央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陕西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批示,为“关中-天水经济区”和国家级军民融合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国家国防科技工业中长期规划制定,发挥了直接而重要的决策参考作用。为国防经济技术研发与产业发展,为陕西、西部以至国家国防经济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责任编辑:陈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