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萧后凤冠运西安修复 拍X光照发现四根发钗
萧后冠饰出土时的样子
今年7月,隋炀帝皇后萧后的冠饰从扬州运往西安修复,当时引发了多方关注。目前,修复工作进展如何?
昨日,华商报记者从省文物保护研究院了解到,专家在给冠饰做X光探测后,发现了四根发钗和一些带状物,对其外形结构有了初步认识。
最新进展:萧后冠饰轮廓显现
去年,隋炀帝墓在江苏扬州的发掘震惊全国,其中隋炀帝萧后墓葬出土的冠饰,国内罕见,但保存状况极差。
从残留痕迹判断,冠饰原来放置在一个漆盒中,但漆盒已完全腐朽,仅存痕迹。从考古清理出来的情况来看,萧后冠饰整体呈不规则球形。能够看到暴露在外的花柄、花托和花蕊,均用不同的材料打造成。但铜质花柄遭严重腐蚀,或残断,或变形;鎏金铜片花托完全腐蚀,或破碎,或移位;玻璃质花蕊严重风化、表面粉化,且脱离原位。
为使这一极为珍贵的出土文物得到科学保护,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合作,对萧后冠饰开展系统的保护与合作研究。之所以选择在陕西修复,是因为陕西曾经修复过唐代李倕(音chuí。唐朝公主,唐高祖李渊第五代后人)的冠饰,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此次萧后冠饰的修复,还是由曾修复李倕冠饰的三秦学者杨军昌研究团队担当。
杨军昌告诉华商报记者,目前他们为冠饰做了X光,透过X光片,萧后冠饰轮廓已清晰显现,他们对其外形结构已有了初步认识。
与此同时,专家还在冠饰上发现了四根发钗以及一些棱齿边的带状物(或与佩戴有关),这些新发现为日后的三维模拟复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何修复:先在电脑上建模型
如今,萧后冠饰还保存在厚厚的石膏之中,文物保护工作人员一边进行着各种检测分析工作,一边尽可能地将石膏减薄。当年,中德文物保护专家合作用了约两年时间,才完成了唐代李倕冠饰的修复与研究工作。
杨军昌说,李倕冠饰的修复和复原,专家们也留有遗憾和教训,比如,虽然所有饰件位置的确定都有考古依据,但有的饰件位置可能仍不是原始位置。主要是因为李倕冠饰在出土时,由于墓葬填土的挤压,已经变形,有些饰件也发生了移位,尤其是有机质材料,比如纺织品已经完全“土化”。这次面对级别更高,保存相对完整,修复难度更大的萧后冠饰,同样要用大约两年的时间来开展修复与复原研究。杨军昌和他的研究团队计划首先完成各项无损探测,比如X光探伤、工业CT检测,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展萧后冠饰结构研究,另一方面开展实验室考古,以使萧后冠饰得以尽可能地完整复原。
在建立模型、专家意见、考古依据和样品分析检测结果等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萧后冠饰的“原始结构”之后,才会将冠饰从石膏中取出,开始正式的修复与复原工作。这次,杨军昌决定实验室清理工作要更慢一些,要让科学数据和分析结果“说话”,少留遗憾。
>>新闻链接
我省已修复过2件唐冠饰
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冠饰代表其身份,色彩绚烂,雍容华贵。白居易曾在《霓裳羽衣舞歌》中咏道:“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目前出土的隋唐妇女冠饰较为罕见,大多已无法复原。目前可见的凤冠实物最早为明代,图像资料最早为宋代。
目前,杨军昌团队已修复了2件唐代冠饰。其中一件就是2001年至2003年,在西安理工大学新校区发掘清理出的李倕冠饰。当时,这件冠饰与墓主头骨紧紧依偎。
为再现这件唐公主冠饰,省考古研究院邀请十多位中德专家携手进行修复。研究人员对相关实物资料进行了三维激光扫描和计算机模拟再现,确定了冠饰的组合、垂悬方式,并参考古文献和壁画等资料,最终将李倕冠饰成功再现。这件头冠的材质有金、银、铜、铁等,宝石类型主要有玛瑙、珍珠、琥珀、绿松石、玻璃、螺钿等,几乎用尽了唐代可能用到的所有装饰材料。
修复后的头冠重800余克,大大小小有370多个零件,带有浓郁的西域风格,金碧辉煌,令人赞叹不已。这么重的冠饰天天戴吗?专家说,只有参加正式的大典或接受皇帝封赏时才会戴,平时都佩戴轻巧的头饰。
此外,杨军昌团队近日还修复一件唐代贵妇的“裴氏冠饰”,这是继李倕冠饰之后,修复的第二件唐代贵族女性冠饰。“裴氏冠饰”出土于西安唐代阎识微夫妇墓,从随葬品组合情况来看,专家推测有可能为皇家御赐。
>>延伸阅读
《隋唐演义》中的绝世美人 小说中的她一生嫁过6次
萧后何许人也?在小说《隋唐演义》中,萧后被称为萧美娘,可见其美貌。萧美娘此人是《隋唐演义》中原创的,她性婉顺,好学能文,此女天生丽质,娇媚迷人。在一些电视剧和小说评书里,是被王伯当所杀。而在老版小说隋唐演义中却几经辗转,一生嫁过6次,最后被唐太宗李世民从突厥救回,在60多岁时成为李世民的妻子,死后李世民下旨让其与隋炀帝合葬。
据《隋书》记载,萧后为梁朝昭明太子萧统曾孙女,西梁孝明帝萧岿之女。萧后与杨广成婚时约16岁,18岁时生下长子杨昭,与杨广维持了36年的婚姻。在隋炀帝杨广被杀之后,萧后携孙子杨正道先后流落于窦建德义军、突厥、唐王朝等数个政权,但并未改嫁。
华商报记者周艳涛
编辑:王振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