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国际院士港:用“最强大脑”集聚起创新动能

13.12.2018  15:50

  能够防止PM2.5侵袭的新材料纱窗,能有效治疗老年痴呆、中风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创新药物,能在汽车轻量化、电动汽车、智能高端家电、高铁、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替代传统材料的轻质高强度PET纤维……在青岛国际院士港,短短两年时间,一批原创性科技创新成果相继实现产业化。这是青岛市李沧区打造国际一流、具有首创性的院士创造创新创业创投高地带来的硕果。
  两年前,李沧区决定启动青岛院士港项目,瞄准“最强大脑”,重点引进研究成果具有广阔市场空间、每年能在院士港工作时间3个月以上的院士。同时,按照“引进一名院士、带来一个核心团队、围绕一个专业领域、推进一批项目”的模式,推进院士科研成果转化。
  “在院士港,科学家不再只是身处实验室做科研、发论文,企业家遇到技术难题也不再求索无门,通过院士港牵线搭桥,两者将实现无缝对接、精诚合作。”王希静希望,院士港能破解科技成果转化常见的体制机制问题。
  随着越来越多的院士聚集,院士港形成的良好口碑和知识交流的氛围也越来越浓。生物化学专家吴耀文去年3月份与院士港首次接触,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沟通,他决定将自己团队的体外诊断项目落户院士港。
  “除了资金、场地等方面的扶持,院士港在人才圈里形成了很好的口碑效应。”吴耀文说,“此外,我从事的是化学与生物医学的交叉研究工作。各领域专家和项目跨界交流,更容易推动创新,院士港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好的机会和平台。
  虽然启动只有两年,院士港的成果已经足够亮眼:签约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等为代表的108名院士。已实现包括海水稻、静电纺丝纳米新材料、原位成纤纳米新材料、非并网风能海水淡化设备、小核酸类抗肿瘤新药、新型基因工程疫苗等21个院士科研项目落地,其中12个项目已经产出37种产品。到今年底,将累计实现院士项目落地30个,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
  两年前,李沧区还在苦苦寻找新发展动能,如今已经找到了答案。青岛院士港不仅实现“梧桐树上凤凰栖”,获得了丰硕成果,而且被纳入国务院正式批复的《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确立起省、市、区三级联动机制,得到了更大范围的认可。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