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谈高校马原课:要“到课率”更要“抬头率”
【编者按】 1818年5月5日,全世界因为一个人记住了一个伟大的日子,这个人是卡尔·马克思,这一天是他的生日。
提起马克思,或许如今大多数青年想到是高校里人人必上的公共课,抑或是那个大胡子德国人的画像,却鲜有人铭记这位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在人类文明史上不可磨灭的思想贡献: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正是由于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缺乏系统了解,不少青年人眼中的马克思笼罩着一层意识形态的迷障。近日,一批80后、90后年轻人利用新媒体技术,在网络上对马克思及其思想进行视角独特的阐释,重新燃起了大家关注的热情。
在五四青年节和马克思诞辰198周年到来之际,中国青年网推出特别策划“您好,马克思!”,深入在京高校调查了解学生马克思相关课程情况,采访学术界知名大家、青年学者教师以及网络意见领袖,通过图文、视频、图表和H5等多种形式为你呈现最真实、最炫酷、最深刻的马克思。
“您好,马克思!”系列报道④
中国青年网北京5月5日电 (见习记者 岳巍)提起《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马原),相信绝大部分年轻人对这门大学必修公共课程都不陌生。近日,中国青年网记者在连续旁听了北京多所高校的多节马原课后发现,这一课程的到课率普遍较高,但学生课堂参与度、教师与学生互动度差强人意,个别学生在课堂睡觉、玩手机的情况不容回避。
而与这些课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也有一部分老师的课堂气氛活跃,教学不局限于课堂,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相关。4月13日,当记者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的马原公开课旁听时,就碰到了这样一位老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张晓萌。在她的课上,学生们总是欢笑不断。课后学生们又会带着课堂上自己的兴趣点和疑问去进行调查研究。作为思想结晶,张老师还会将同学们和自己的观点汇总到一起,并通过学院思政教研室运营维护的微信公众号“别笑我是马原课”和“马原课请睁眼”发表。
据了解,已到而立之年的张晓萌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法国巴黎政治学院、清华大学,并公派于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做访问研究员。回国后到人民大学任教,曾在第八届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获奖。正因为与学生年纪相仿又愿意和学生互动的缘故,她在学生们之中有着不错的口碑。
在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专访时,张晓萌表示,目前高校马原课的到课率有了保障,在这一基础上还应注重“抬头率”,90后的学生思想活跃,特别关注中国现实问题,但他们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受到网络文化和不同社会思潮的影响,面对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和思辨精神,“要慎重区分批评与抹黑之间的差异”,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对中国道路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