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2015年6月11日(作者 郑晓静)题:高校应做新常态的支撑与引领者
大学作为人才第一资源和科技第一生产力的重要结合点,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既是高层次人才的汇聚地,又是科技创新的源头。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常态,并于11月在APEC峰会上系统阐述了经济新常态及其带来的新机遇。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不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也是包括大学在内的整个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
新常态须辩证看待
支撑引领新常态的核心是创新驱动,动力之源是科技创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充分认识、主动适应、有力引领新常态,首先必须辩证地看待新常态。
一方面,要把握好相对静态的“新”。它是相对于过去而言,发生了新变化,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态势和新情况。这种新情况既是一种“已经发生的未来”,也是一种准确的预判。正如国家关于经济新常态的战略判断——“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既高度概括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转型升级新阶段所具有的新问题、新特征,也充分体现了国家在调整宏观发展战略、解决新问题方面的新趋势、新要求。
另一方面,还必须看到动态的“新”。新常态是动态发展过程。一种新常态取代另一种新常态,从而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这种取代和突破性进展需要通过有意识的创新与变革驱动。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无论要实现新的增长模式的重构,还是发展方式和动力的转变,都必须抓住科技创新这个核心,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创新驱动,不断迈向更高层次的新常态。
新常态中的大学使命
大学是创新驱动的策源地,也是新常态的有力支撑和坚定引领者。
创新驱动的关键在人才,根子在科技创新。当前,随着全球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以其所蕴含的巨大能量,愈加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经济社会发展形态,决定着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前途。
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保障国家安全、增进民生福祉、加快生态建设同样需要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建立国际竞争新优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而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人才,特别是今天,一切创新思路、模式、理念、举措的提出与落实,最终都必须依靠人。人才与科技创新,是实现创新驱动、发挥最大驱动力的根本和关键。
此外,支撑和引领新常态是大学始终秉承的历史使命,也是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高等教育研究者克拉克·克尔曾说过:大学是一种维系往昔、又指向未来的机构。大学作为人才第一资源和科技第一生产力的重要结合点,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既是高层次人才汇聚地,又是科技创新的源头。
从大学的发展历史来看,从中世纪教会大学到德国洪堡大学成为大学典范,从威斯康星理念到创业型大学的兴起,大学在社会发展每一个关键时期,都能抓住历史提供的有利时机,在每一次新常态到来之际,作到积极主动地适应发展的需求,在服务、支撑、引领社会发展中获取发展所需,重塑大学的社会形象,逐步从社会的边缘地带走向经济社会的轴心,从而成为了今天知识经济时代中跨越式创新的关键。
牢抓三个关键词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各领域主动营造的一系列新常态,既为高等教育发展营造了新的外部环境、提出了新要求,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把握机遇,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支撑和引领新常态,就必须牢牢抓住三个关键词。
一是立德树人。新常态下,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融合,要求高等教育紧密结合、有力服务国家需求,培养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优秀人才。
作为高校,就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反映“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育人的价值根据和标准,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坚持“育人育才、双育共兴”,既要关注青年学子的培养,又要注重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育;坚持国家需求、社会需求和人的发展需求相统一,构建完善大批创新人才、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培养模式与学术生态;坚持一流的学术研究引导一流人才培养,处理好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关系,形成科研——教学——学科和专业相互促进的良性运行机制。
二是综合改革。无论是要适应新常态还是引领新常态,都“亟须把改革作为关键一招”,根据经济社会全方位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坚持问题倒逼和发展需求牵引,全面深化高校内部综合改革。
通过改革,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培育创新文化,使服务国家需求成为共同的价值追求;通过改革,要推动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模式的转型,不断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改革,要构建充满活力、富于效率、更加开放、勇于创新的体制机制,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通过改革,要全面推动协同创新,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从源头解决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的问题;通过改革,要破解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难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内在活力与潜能,着力增强支撑和引领新常态的贡献度和影响力。
三是服务引领。服务和引领社会发展是高水平大学的重要特质。支撑和引领新常态首先要适应新常态,要主动瞄准国家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服务中获得新支持、在贡献中发展新优势,在获取新支持、建立新优势的同时,才有可能取得新发展。
但是,主动适应并不等于简单被动地回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大学更重要的价值体现还在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水平引领。具体来讲,就是要面对我国科技创新的总体现状,从国家重大需求出发,选准关系国家全局和和长远发展的科技战略领域和优先方向;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提前战略布局,服务引领国家由规则的被动遵守者向新规则的制定者转变;面对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在各方面主动调整,服务引领中国经济升级版;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对高等教育的挑战,把自身发展放在世界发展的大背景中考量,形成世界水准的质量品牌;面向夯实中国文化软实力、提高国际话语权的要求,自觉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引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今天,我们努力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就是把服务引领新常态作为自觉的使命与担当,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者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信息采集:徐绒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