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之人 非常之剧

24.09.2014  07:04

孙昭

 

    “朔风烈烈,云水苍苍。江河荡荡,九州泱泱……”随着雄浑有力的男声合唱,大幕缓缓拉开,一幅张骞出使西域的风情画卷活龙活现地展示在观众面前。厚重的剧情,流畅的情节,大气磅礴的音乐,珠联璧合的表演,凝聚成强大的艺术冲击波,搅动了剧场的氛围,点燃了观众的情绪,将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丝绸之路的宏大历史事件呈现在观众面前,并且富于了新的时代内涵;将张骞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一个杰出的外交使节,所具有的浩然正气、深沉情怀进行了深刻的诠释;将张骞与阏云之间可歌可泣的爱情、张骞与甘父情同手足的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令人肃然起敬。

     《张骞》取材于西汉建元年间汉武帝委派张骞出使西域的一段史实。全剧在当代意识的坐标上,着力追求一种虚构情节与历史真实的统一。整台戏自始至终流淌着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时代气息。尤为可贵的是,《张骞》的编创者准确地寻找到了当代意识与历史题材内涵意义上的结合点,在艺术实践上较好地把握住了在舞台上释放和渲染这种结合的度,从而在舞台上矗立起了一个恢弘凝重的艺术境界,造就出一组个性鲜明的戏剧的艺术形象,让当代意识从历史题材中隐蔽于剧情之中又自然的流露出来,使观众在艺术的潜移默化中感到时代精神的熏染。

 

     《张骞》成功的另一方面是对主人公张骞的艺术形象的生动刻画。张骞在舞台上的首次亮相就颇具匠心。他作为小小的郎官,启幕时仅仅作为陪衬,并不引人注目。然而,当汉武帝呼喊“我要猛士啊,为我通西域”之际,郎官中却奇峰突起地想起了激越的歌声,将观众的目光渐渐转移集中到了张骞身上。作为“非常之人”, 给观众的第一印象别具一格。第三幕第一场,意志如铁、誓死逃跑的张骞在得知阏云身怀六甲后,却终于抗拒不了亲情的羁绊,仰天长呼:“身欲飞哟魂难舍,脚欲行哟心难放”,他不得不丢弃了崇高的使命强留了下来。这时的张骞从一个光辉夺目的圣者回归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这样的回归强化了戏剧冲突,为后面爱与恨的激烈搏杀埋下了伏笔,使张骞的形象更趋丰满。

 

     《张骞》始终将艺术的触角伸向主人公的内心,充分发挥歌剧以歌唱为主的特点,运用大段充满诗情画意的唱段实现人物情感的交流,为人物增添光彩和厚度。第三幕第一场中,张骞爱抚地称阏云是“草原上的百灵鸟”的那段对唱声情并茂,真意酣畅;第四幕第一场中,张骞面对“白骨反击”的那段唱堪称是一曲生与死的拼搏较量之歌,唱出了一个顶天立地、不屈不挠的中华男儿;第四幕第二场中,阏云为救张骞毅然喝下毒酒时的那段唱,情恨交织,撕人肝胆,是人物性格的集中体现。艺术的魅力随着歌声在观众心头荡漾,成为《张骞》引人注目的重要因素。

作为西部歌剧的代表作,《张骞》的音乐颇为独到,宣叙调、咏叹调、合唱、独唱灵活运用,给人以伟岸、雄浑之感。男女主人公的歌声一个浑厚嘹亮、一个圆润甜美,歌词华美隽永,新故交融、雅俗共赏、极富感染力。而民歌、古乐、陕西地方戏曲元素的加入更使全剧散发出浓郁的西部气息,它是西方歌剧民族化的一次成功尝试。

 

     高新科技的运用也给《张骞》增色不少。剧中阏云为张骞牺牲之前,荡气回肠的“铺平大道通长安”是全剧的华彩唱段,这时旋转舞台缓缓转动,电脑灯光精确配合着音乐,在阏云和张骞之子张猛周围打下一个光环,将夫妻、父子生离死别的悲伤气氛最大限度地烘托出来,有效地推进了情节,渲染了人物,增强了舞台效果。

 

     好剧似佳酿,历久而弥新。此次经过众多艺术家精雕细琢的《张骞》在首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与观众见面,更加突出了“丝绸之路”的主题,它一定会为重塑丝路历史,传承丝路精神,弘扬丝路文化,凝聚丝路人心,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彰显出自己独特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