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污染,个体的焦虑应该被理解
对于新闻中为孩子健康感到紧张的家长,人们会同情,但也有人会觉得这些家长矫情。同情是因为,环境问题是普遍的,谁也没有办法“独善其身”。觉得矫情是因为,既然问题是普遍的,既然其他孩子可以忍受这恶劣的环境,这些家长的孩子自然也能够忍受,怎么能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呢?如果每个家长都如此,学校岂不是成为各种净化环境和预防污染设备的“展览会”?
仔细想想,那些主张集资给教室安装空气净化器的家长的想法,真的可笑吗?雾霾等环境污染影响健康已经成为共识,而我们的孩子就处于这些实质危害中,无处躲藏无法逃避。面对这种可见的伤害,家长难道不会心急上火,难道不该想尽一切办法以减少污染对自己孩子的伤害?不管这些家长的想法是否异想天开,或者没有顾及学校的特殊性以及学校的感受,他们的心情都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应该被充分尊重——对于污染问题的焦虑是一种本能,对于污染的预防是一种自救。难道,眼睁睁看着孩子和自己身处于环境污染中却坦然处之,才是成熟和勇敢?
遗憾的是,面对普遍的环境污染,我们确实在陷入麻木。一方面,我们抱怨环境变差污染严重,但另一方面,一些人似乎把环境污染当成一种调侃对象,缺少严肃思考和积极应对措施。有人会说,环境污染是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个体有什么力量去解决呢——与其焦虑,不如调侃。这应该是一些人对环境问题保持钝感的原因。毕竟,以调侃姿态面对污染问题,还可以保持一种貌似乐观的形象。可环境污染是真实的、严重的,严重到已经影响、危及我们的生活和健康,即便调侃的姿态让人感觉到一时的表面的乐观,实质伤害还是无法避免。此时,所谓调侃和乐观只能是一种逃避。
与这种麻木的乐观相比,个体的焦虑应该被理解。至少,这种个体焦虑包含着对问题的重视,以及积极自救的必要意识。只不过,这种个体的焦虑是一种本能,是一种情绪,而且容易引发其他社会问题——如果这种焦虑不能恰当地释放和被引导。因此,需要理性、客观地看待这种焦虑,并通过有效途径来引导、释放这种焦虑。唯有如此,人们才能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充满信心,才能积聚积极应对环境污染的勇气。
环境污染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即便正视这种问题有时会产生一时的无力感,解决这种难题有时会产生一定的挫折感,我们依然需要直面和解决,并时刻保持足够的痛感与韧性。因为,这就是我们所生活的环境,我们根本无处可逃。(李劭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