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咸阳83岁面花艺人杨淑兰:巧手捏出民间艺术
“面花”是一种面食艺术,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一种“饮食文化”。面花在各地有不同的称谓,有的叫“糕花”,有的叫“面羊”,也有的叫“花馍”。中国北方以面食为主,历来有制作面花的习俗。每逢婚丧嫁娶,年节庆典,乡亲们制做出各种各样的花馍,造型别致,形态逼真,它完全从民间而来,又在民间传播。
八十三岁的杨淑兰,家住咸阳渭河南岸的牛家村,十三岁起学会做面花,至今老人还是身板硬朗、走路麻利,面花手艺也更是相当好。
杨淑兰介绍,她的手艺是跟自家一个婶娘学来的。杨淑兰爱看婶娘做面花,一个面团,在婶娘的手中捏来捏去就变成了花鸟人兽,非常奇妙。于是,趁婶娘不在杨淑兰偷偷摸摸地自己学着做,被婶娘发现了便从此开始跟婶娘学做起了面花。她心灵手巧,再加上婶娘的指点,做得越来越好。
走进杨淑兰的“工作间”,一个二十多平米的房子。屋子里到处都是做好的面花,各种各样的花、人和小动物,这些面花都被插在一块的泡沫板上,好像一个舞台,任其尽情地展示自己。仔细看它们,千姿百态,异彩纷呈,造型设计,栩栩如生,非常传神;着色绘画,艳丽夸张,具有显著的民间艺术特点。“龙”似乎要腾空而起、“凤凰”尽显高雅华贵、“孙悟空”顽皮生动、“猪八戒”憨态可掬、“螃蟹”张牙舞爪、“蝎子”威风凛凛、“老虎”萌态十足、“蝴蝶”翩翩起舞、“小狗”伶俐可爱,还有各种各样的花朵,似乎正开得艳丽多姿,各类人物走兽花鸟的特点,无不表现得淋漓尽致。
杨淑兰拿起一块和好的面,“第一步先要把面揉到,面要光光的,要揉好。和面也是很重要的过程,面和不好也就做不好,面要硬,不硬的花子就立不起来。”
从面团上捏起一小块面,面在杨淑兰手里似乎有了灵气,她的手那么灵巧,两三下一只展翅欲飞的蝴蝶就诞生了。日常生活中所用的针、镊子、剪刀、笔冒等都成了她手中的工具。
“这主要是要是用来做花糕,把这些各式各样的面花插在蒸好的礼馍上。我们这一带农村的风俗是姑娘结婚头一年的九月九,妈妈看女儿去的时候,要送花糕。另外,姑娘生了孩子也要送花糕。”杨淑兰凭说。
“一开始也没有人知道我会这个,直到大女儿出嫁,才再一次拾起了自己撂了多年的手艺。慢慢的,牛家村和方圆几个乡的人都来找我做面花,都帮村里的乡党们做,从不向人家要啥。”杨淑兰凭着自己的一颗美丽的心灵,凭着自己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展开想象的翅膀,不断造型出越来越精美、花色品种越来越丰富的面花,成了方圆几里远近有名的面花艺人。
现在,送花糕的习俗还在一代一代地流传,但会做面花的人却越来越少。杨淑兰的小女儿高雪琴,受到母亲的影响,长期耳闻目染,面花手艺可以说也是在不知不觉中被传承了下来。但是高雪琴却说,“过去穷的时候纯粹是为乡亲们帮忙,现在时代变了,面花也成了商品,但真的不挣钱,过节的时候也就卖50块钱。在当今的这个时代年轻人都有自己的事业,肯定不会有时间、有精力学面花,自己也是为了母亲,但是今后要能这传统手艺继续传承发扬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