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锋周18年获8项发明专利 发明“米皮机”让陕西小吃加工更高效
2016年5月17日《三秦都市报》第十八版
宝鸡陈仓区40岁农民李锋周,高中毕业回家务农,他从1998年开始,耗时18年,发明了投饵机、农用增氧取暖机、面皮机、米皮机等8项发明,获得国家专利,并投资生产。从投入两千元开始起步创业,由生产样机到规模化生产,一步步走入正轨,如今他的专利产品远销英国、加拿大、韩国、澳大利亚等国,成为当地有名的农民发明家。
目前,李锋周正在研究发明陕西各类小吃的机械化加工生产,他的追求和理想是将陕西小吃以及小吃的加工机械产品推向全国,走向世界。
22岁农家娃高中毕业回家搞发明
在宝鸡市陈仓区东关街道办太公庙村村后有两间钢架结构的厂房,这就是宝鸡太公食品机械厂所在地,厂房里边有车床、刨床、钻床和电焊机,记者进门时,几名工人正在紧张的工作,其中一名身穿蓝色工作服,身高1.75米,身体消瘦,略微秃顶的中年人正在车床上聚精会神加工机器配件——他就是农民发明家李锋周。
今年40岁的李锋周是宝鸡市陈仓区太公庙村村民,高中毕业后,回家务农。他从1998年开始,从事实用机械产品的研究发明,并获得8项国家专利,成为当地有名的农民发明家。
说起最初的发明,李锋周坦诚,“刚开始纯属偶然”。1998年,22岁的李锋周从他家附近的杨家中学高中毕业后,没有选择到外地打工,而是回到家里帮助父亲种庄稼,承包40多亩鱼塘,喂养鲤鱼、草鱼、鲢鱼和鲫鱼。夏天是鱼生长的关键时期,投饲料最为繁忙。40亩鱼塘,需要把鱼食一把一把地撒下来,一天下来,累得他胳膊都抬不起来。于是他就设想着,能用机械投食代替人工操作,但试验了几次都不得要领。李锋周的父亲李栓柱,年轻时曾经在公社农机厂当过技术工人,对农机产品的生产比较在行,在父亲的帮助下,李锋周投资2000元购买机器配件,用了一年多时间,第一台投饵机的样机很快制作出来。他首先在自己家的一个鱼池做了实验,发现利用投饵机喂养的鱼,比其它两个没有用投饵机的鱼产量提高了40%以上,特别是冬季喂养,过去人工投食不均,喂养的鱼大小差距很大,自从用了投饵机后,出塘的鱼大小均匀卖相很好。随后,他们给其它2个池塘的鱼也用上了投饵机,效果同样明显。
当时,在太公庙村周边养鱼面积有上千亩,“李锋周发明了喂鱼机”,这一消息很快传遍了周围的村庄,宝鸡市陈仓区水产养殖站的站长高宝印现场观察后,下了这样的结论:投饵机不但省人省力省饲料,而且大大增加了鱼的出塘量,每斤鱼能节省0.2公斤鱼饲料,一亩鱼塘的产量由过去的500斤-800斤,最起码能提高到1600斤。
第二年,李锋周和父亲一边养鱼一边推出了自己发明的投饵机,他们租用了他家附近一个空院落购买生产设备投入生产,每台投饵机售价600-700元,产品销往宝鸡、西安、甘肃、宁夏等地且大受欢迎,短短两年多时间销售近3000台。在邻村一位养殖户的建议下,2000年4月和2001年1月,他申请的程控自动投饵机第一代、第二代发明专利获得国家专利局的批号,从此,走上了实用机械的研究发明和制作道路,成就了一番事业。
研究发明“米皮机”颇费周折
投饵机的发明并投入生产,使年轻的李锋周淘得了人生第一捅金,但由于后来养殖鱼类市场逐渐萎缩,再加上全国各地投饵机竞相上市,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将李锋周一下推到重新择业的十字街头。
2003年,李锋周带人到汉中推销程控投饵机的时候,他看到许多人都吃热米皮。他在吃的过程中,问米皮店老板“你这个米皮是用人工做的还是机器做的?”老板说:“这个都是传统做法,都一千多年了,现在还没有机子做,都是人工做”。他当时一边吃一边想,能不能做一台米皮机子,用机器代替人工生产?
从汉中回到宝鸡老家后,李锋周立即根据自己的想法绘制图纸。一个星期后,一台设想中的米皮机制作图纸完成了。图纸设计好了,为了寻找到理想的加热器,他从宝鸡赶到西安,在几个电子市场找答案,一个偶尔的机会,他从塑料模具的加工得到启发,请人为他制作了800瓦加热器。
拿着做好的加热器,李锋周如获至宝,可是当他将加热器安装到米皮机上,把米浆灌进去后,出来的却不是米皮,而是像陕西搅团一样的面疙瘩。他以为是加热功率的问题,当他把1200瓦的加热器装上去后,热米皮还是没有做出来。拆开机器一检查,原来倒进去的米浆全部都烧焦了。最后他又给加热器制作商打电话,说做个1100瓦的加热器试一下。装上之后结果米皮成形了,但是吃的话感觉好像有点黏。如何让机器做出来的热米皮吃起来筋道?这就需要在米皮成形时增加一定的外力,只有挤压出来的米皮,才会更加筋道。为了做到这一点,李锋周反复调试机器,他从汉中一次购买了4麻袋制作米皮的专用大米做实验,试验失败的米皮舍不得扔掉,为此全家人连续吃了5个月的米皮。
经过多次试验,几上几下,口感筋道的米皮终于做了出来。米皮机一投放市场,就受到了用户的欢迎。过去用人加工米皮,一天最多加工生产米皮100斤。用了米皮机后,生产的米皮不但筋道,口感好,而且提高了生产效益,每天可做米皮1000多斤。
在米皮机的基础上,李锋周又设计制造出了面皮机、米皮面皮一体机,并分别申请了专利。从2000年4月至2015年7月,他先后研究发明程控自动投饵机第一代、第二代,多功能增氧采暖炉、大米面皮机、可调节面皮熟化成型头、实用新型和面洗面机、荞面面皮的制作方法和过程等8项获得国家新型实用发明专利。为了扩大生产,他在村里租荒地开了一家食品机械加工厂,最多时雇用工人20名,现在有固定工人10人,专门制造自己发明的米皮机和面皮机,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走出国门远销到韩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
乡党心目中的“农民发明家”
鱼塘投饲料喂鱼不用人工靠机器,汉中美味小吃热面皮的加工不再上锅用笼屉来篜,取而代之的是机器,只要把电钮一按,这些机器个个都能展示神威。李锋周的实用机械发明不但成为一技之长和创业之本,而且为他赢得了荣誉,他所发明的程控投饵机获得第十二届中国西部技术交易会新产品金奖和第七届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后稷金像奖等。除此之外,他还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获得村民的好评。
陈仓区太公庙村村主任张明科说,李锋周是我们村里的大能人,他不但自己将发明专利投入生产,还为一些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带动大家共同致富,村民们对他评价很高。
太公庙村村民黄宗贵,今年53岁,在李锋周的工厂已经干了4年多时间,主要从事电焊工,每天工作8小时,每月工资平均3000元左右。不用出外打工,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他对李老板称赞有加。
还有一些村民认为李锋周是一个有心人,爱琢磨、爱发明,从不满足现状,而且心灵手巧。另外,他为人非常低调,虽然现在已经事业有成,但他从不摆谱,除了外出联系业务推销产品,厂里活路紧张,忙不过来时,他就穿上工作服和普通工人一样车、钻、刨、电焊,干个不停。
将陕西小吃加工生产推向世界
在销售米皮机和面皮机的过程中,李锋周也遇到过个别闹心事,比如,新疆一位边远地区的客户,虽然是宝鸡本地人,在外地加工制作面皮销售,她慕名购买一台面皮机后,由于其文化水平有限,不会按说明书操作,也不会上电脑和微信,要求厂家技术人员上门服务,但她又不愿报销出差费用,而派人过去的费用比卖一台面皮机还贵,只能建议用网络指导她操作。还有一位客户,购买了一台米皮机,但是这个客户安装操作不得要领,不会使用,就怀疑米皮机有问题,最后把机器运回来,结果经过实验检测,机器没有任何问题,购买者后悔不已。
由于以上原因,2015年7月,李锋周研究发明的“荞面面皮的制作方法和过程”获得专利后,由于荞面面皮的制作还是一项空白,他便萌发了自己组织加工生产荞麦面皮推向市场,获得市场认可,然后再成批生产推销荞面面皮加工机,形成食品生产——食品销售——食品机械生产——陕西小吃园或农家乐的“一条龙”。眼下,李锋周正在研究发明陕西各类小吃的机械化加工生产,他所追求的理想是将陕西小吃及小吃的加工机械产品推向全国,走向世界。
今年4月27日,陕西省知识产权局、工商局、版权局联合发布了《2015年陕西省知识产权保护状况》。2015年,陕西省共受理专利申请74904件,同比增长30.2%。授权专利33350件,同比增长46.1%,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6.021件,同比增长28.6%,居全国第七位,中西部首位。全年专利权质押金额12.5亿元,合同登记数258件,居全国第一。
据业内人士分析,李锋周作为一个农民发明家,把自己的专利转变成产品,属于一个比较成功的范例。目前,农民的发明成果应由谁来投资、谁来开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不仅关系到保护农民自主知识产权问题,也关系到发挥农民的发明创造积极性问题。对于既没门路又缺资金的农民来说,发明成果成为“难嫁女”也难以避免。虽然政府对获得专利者有适当的奖励,但对于专利成果的推广还缺乏相应的支持措施,建议政府设立相关基金,鼓励支持农民的发明创造。
文/图本报记者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