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公布2022年度11项重要考古发现

13.01.2023  12:53

  太平遗址浮选出来的植物遗存

  石峁遗址“皇城台高等级墓地M4壁龛内一组彩绘陶器(资料图片)

  漆鼓遗迹(资料图片)

  1月12日,陕西省文物局召开“2022年度陕西重要考古发现”新闻发布会,共发布包括蒋刘遗址、太平遗址、神木石峁遗址等11项重要考古发现。2022年全年,陕西完成配合建设工程考古项目1100余项,发掘古墓葬、灰坑、房址等遗迹1万余处,遗址近6万平方米,出土各类文物约5万件(组)。

  蒋刘遗址发现仰韶晚期大型环壕和成人墓地

  考古工作者在位于泾阳县的蒋刘遗址发现了一处距今约5000年的仰韶晚期大型环壕和成人墓地,出土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等遗物和数量丰富的笄形骨器。

  “大型环壕和成人墓地是近年来仰韶考古特别是仰韶晚期考古的重大发现,为深入分析关中地区仰韶晚期聚落形态和社会结构提供了重要资料。”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实习员王红英表示,蒋刘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是陕西地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考古收获。较之仰韶中期,蒋刘环壕规模更宏大、墓葬分级更明显,暗示着蒋刘仰韶晚期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层次分化,是仰韶晚期社会更加迈向文明社会的重要物质体现。另外,墓葬中数量丰富的笄形骨器是仰韶考古的首次发现,出土位置明确、埋葬背景清晰,其功能或与早期纺织手工业有关,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宝鸡考古发现中国北方最早排房建筑

  为配合基本建设项目,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对位于宝鸡市渭滨区钛城路以东宝钛集团老厂区内项目所涉及区域的古代文化遗迹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现仰韶文化时期遗迹28处,其中地面式排房是关中地区乃至整个北方地区时代最早的排房建筑。

  本次共发掘仰韶文化时期遗迹28处,其中灰坑15座,房址9座,窑址2座,沟2条。根据出土器物判断遗迹时代均为仰韶晚期。“此次发现的仰韶晚期地面式排房是关中地区乃至整个北方地区时代最早的排房建筑,在其之后的排房要到龙山时代晚期山西碧村遗址、临潼康家遗址、泾水流域打石沟遗址中才出现。”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胡望林表示,夯土墙体大型排房的发掘是研究仰韶晚期宝鸡乃至关中地区房址的建造方式、环境变迁、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材料。

   神木石峁遗址发现高等级贵族墓地

  “本年度发掘区集中于石峁遗址皇城台顶的西部,经确认为一处石峁文化时期的高等级贵族墓地,命名为‘皇城台墓地’。”1月12日,在2022年度陕西重要考古发现新闻发布会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邵晶透露,目前已发现确认石峁文化时期墓葬19座,其中土圹墓14座,石棺墓5座,石墙多道。

  位于陕西榆林神木市的石峁遗址,雄踞在黄土高原北部、毛乌素沙地南缘,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遗址主体为距今约4000年的石砌城址,城内面积逾400万平方米,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大的史前城址。

  据介绍,此次发现的“皇城台墓地”由一道宽约4米的石墙与皇城台建筑分布区隔开,土圹墓集中分布于发掘区中部和西南部两处区域。西南区的7座墓葬连排分布,除一座为南北向外,其余均为东西向。墓葬普遍使用木质棺椁,由榫卯套接而成,已朽为灰痕。在西南区墓葬的周围发现存在建筑遗存,在连排墓葬两侧使用南北向的平行石墙界定墓葬的范围,应该是与周边东西向石墙相连,围成大规模的墓园。中区墓葬规模略小于西南区墓葬,多有木质葬具,墓主人骨已无存,墓内多有殉人,一般仅殉葬1人,墓上未发现石墙及建筑遗迹,显示出等级低于西南区墓葬。石棺墓规模均较小,零星分布于土圹墓之间,从层位判断,年代晚于土圹墓。石棺用扁平石板拼接而成,仅可容身,墓主人葬式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均无随葬器物。

  邵晶表示,本年度发掘的“皇城台墓地”为目前所发现等级最高的石峁文化墓葬,确定为一处高等级贵族墓地,成排墓葬及围绕墓葬所建的整齐石墙表明石峁文化的高等级墓葬已有成熟的规划意识和墓上标识性建筑,具有墓园的雏形。

  太平遗址新发现:史前先民“种、采、养、渔”样样精通

  牛、羊、鹿、中华圆田螺、河蚌、粟、水稻、小麦……随着西安太平遗址考古工作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动植物遗存被发现。考古专家称,动植物遗存的出土,表明太平遗址先民采取了种植、采集、家畜饲养、渔猎等多种生业模式。

  太平遗址位于西安市西南方向大约15公里,是一处客省庄二期文化大型聚落遗址。自2021年3月起,联合考古队对太平遗址开展了科学系统的考古发掘与研究。2022年,考古队陆续在太平遗址发现了东西并列的双环壕结构、半地穴式建筑,以及20余座客省庄二期文化时期的墓葬。尤其令人兴奋的是,在各类遗迹中发现了大量的动植物遗存。“出土动物骨骼遗存主要有猪、羊、牛等家畜,也有鹿、中华圆田螺、河蚌等野生动物;浮选出植物遗存包括粟、黍、水稻、小麦、大麦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小庆称,这些动植物遗存的发现,表明太平遗址先民采取了种植、采集、家畜饲养、渔猎等多种生业模式,为了解先民对自然资源开发、生态环境变迁和人地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特别是小麦的发现,为了解小麦东传路线提供了明确的证据。

  此外,在各类遗迹内出土有丰富的、年代特征鲜明的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和玉器等遗物,为准确了解太平遗址的文化内涵和年代信息提供了科学依据。出土陶器几乎涵盖了所有客省庄二期文化中常见的器类和组合,主要有斝、鬲、盉、鬶、盆、尊、绳纹平底罐、喇叭口高领折肩篮纹罐、带塔式盖敛口折肩瓮、各类单耳罐(杯)、双耳罐、双大耳罐、三耳罐等,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客省庄二期文化的文化内涵与性质。

  王小庆表示,太平遗址“环壕—居址—墓葬”三位一体的系统发掘显示,太平遗址是迄今为止在关中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龙山时代环壕聚落遗址,填补了空白,为了解黄河中游地区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提供了更为全面的信息。关中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核心区域之一,太平遗址的考古资料弥补了这一核心区域文明化进程探索的薄弱环节。

   旬邑发现西周时期大型城址

  经过连续5年的持续考古,考古人员在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张洪镇原底社区西侧约1公里西头村发现并确认,西头遗址商周时期遗存分布面积约200万平方米,是迄今为止泾河流域发现规模最大的商周时期聚落。

  2018—2022年,西北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对旬邑西头遗址进行持续考古发掘工作。经拉网式区域性系统调查,确认该遗址商周时期遗存分布面积约200万平方米。2022年通过勘探,在遗址西侧区域发现夯土城墙、壕沟及道路遗迹,表明该处为一座大型城址。对南城墙进行解剖,可确认城墙年代为西周时期,初步判断该城址面积约80万平方米。同时,考古确认一处面积超15万平方米的大型围沟墓地,围沟内发现墓葬近千座。尤其引人关注的是,在该遗址发现了10余座商周时期甲字形大墓,为“”地历史及王畿地区统治方式研究拓展了新路径,也为寻找文献所记载的西周“豳师”提供了重要线索。

   咸阳塔儿坡发现古墓葬406座

  2022年,考古人员对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塔儿坡村东的一处储备地块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古墓葬406座,窑址13座,出土各类文物847件(组)。

  此次发现的406座古墓葬中,以战国晚期墓葬为主,多达385座,出土随葬品482件(组),质地有陶、铜、玉、铁、石、骨器等,其中陶器多达292件,有陶壶、陶盒、陶鼎、陶釜、陶鬲、陶罐、茧形壶等,均为实用器。“本次发掘的战国墓群与东邻的塔儿坡秦墓一墙之隔,墓葬形制、随葬品相近,两者应是战国晚期的同一墓地。结合以往的发掘情况,进一步确认咸阳东郊是秦咸阳城的墓葬区。”在新闻发布会上,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赵旭阳称,从墓葬规模、出土随葬品判断,这批墓葬均为小型墓葬,墓主应是一般平民阶层。

   秦兵马俑一号坑出土两处漆鼓鼓面

  在新闻发布会上,秦陵博物院对外公布了秦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考古发现与收获。记者注意到,在一号坑第三次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两处彩绘漆鼓鼓面和一处鼓槌遗迹,这是一号坑首次发掘清理出土的彩绘鼓面,非常珍贵。

  秦兵马俑陪葬坑是秦始皇帝陵园外围的一组大型陪葬坑,其中一号坑面积最大,平面呈长方形,总面积14260平方米,按照排列密度估计,全部发掘后可出土陶俑、陶马6000余件。2009—2022年,秦陵博物院对一号坑进行第三次正式发掘,发掘面积约430平方米。共清理陶俑220余件,陶马16匹;战车4乘、鼓2处、鼓槌1处、漆盾1处、笼箙3处;兵器柲多处、弓弩箭箙多处;发现车马器、兵器、生产工具等,共计千余件(组)。

  中国古代军队进退以鼓为号,而今秦兵马俑一号坑发现的两面木胎漆鼓,虽木质已朽唯鼓面尚佳,不禁让人感受到秦俑军阵的“鼓舞”之情。“发现的两处彩绘漆鼓鼓面呈扁圆形,面皮质,绘彩,鼓壁圆弧形,薄胎,壁面有竹质鼓钉,铜环钉3枚。”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员申茂盛说,在G8过洞西侧,还发现一处鼓槌遗迹,槌头近圆形,外层有漆皮,残长70厘米、木棒径3-4厘米、槌头直径7×8厘米。

  “战鼓的彩绘基调以红、绿为重,图案以枝蔓、卷云等曲线为主。手法是红漆铁线描,如同用铁丝划过。线丝分隔出变化的几何条带,规矩却不拘谨;条框内天蓝色、白色、绿色多重套合,平涂渲染的手法好似小姐姐们化妆时打腮红,伸展出了蔓延的枝条和飘逸的云朵;黑色圆点填充空隙,增添了稳重和神圣。”曾担任秦兵马俑一号坑考古发掘执行领队的许卫红在《考古有意思——秦始皇的并与城》一书中详细描述了彩绘漆鼓鼓面发现时的状况。(记者赵争耀)

编辑: 石彬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