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入海 军民融合显力量
编者按:9月12日《人民日报》专栏“砥砺奋进的5年 迎接党的十九大特别报道·陕西篇”从“重奖基础科研、开创‘院所’模式、军转民民参军”三个层面,通过一组组数据和一个个鲜活事例,报道我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社会经济良好发展,助力追赶超越发挥的作用。请阅读!
陕西科技资源富集,拥有百余所高校,上千家科研机构,学科体系完备,专业技术人才突破170万人,素有“科教大省”“科技重镇”之称。“神舟”飞天、“嫦娥”探月、“蛟龙”潜海……这些国之重器的惊艳亮相都离不开陕西科技的强力支持。
陕西拥有众多军工单位,承担着大型运输机、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等科研任务。近年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成为陕西产业转型升级、保持社会经济良好发展态势的主要推动力,成为追赶超越的新引擎。
重奖基础科研——中国理论首入基础力学书
西安交通大学的俞茂宏教授通过半个世纪的潜心研究,破解了基础力学理论领域的世界性难题,提出并发展形成“双剪统一强度”理论。目前,该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机械、航空、土木、水利、军工等领域,成为第一个写入基础力学教科书的中国人的理论。
在陕西,像俞茂宏这样默默致力于基础研究的专家学者数不胜数,他们的不懈耕耘,支撑起了陕西基础研究的大厦。“十二五”期间,陕西省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164项,其中基础研究奖项占据了半壁江山。
厚植科学基础,增强源头供给,对于建成创新型省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15年修订的《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明确,陕西省基础研究重大贡献奖奖金为80万元,其中20万元属获奖者个人所得,60万元作为获奖者的科研补助经费。
2016年9月22日,西北大学张国伟教授和西北工业大学魏炳波教授在陕西省科技创新大会上荣获陕西省基础研究重大贡献奖。对于这次获奖,魏炳波表示,这个奖项的设立,会进一步促进陕西省在国际学术前沿创造出更多的、世界关注的新成果。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十二五”以来,陕西省承担国家973计划、重大研究计划首席项目共21项,获国拨经费4.54亿元;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389项,获资助44.63亿元,居全国第七位。近五年,陕西省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19项,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开创“院所”模式——三次写进省政府工作报告
米磊曾是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一名普通科研人员。几年前,他的女儿生病打点滴,4针都没有扎进血管。作为一名光学博士,他发现自己的专业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需求,并最终研发出了血管成像仪,使得血管在光束下清晰可见。在中国医疗队出征抗击埃博拉病毒时,曾专门携带了两台血管成像仪以便于给黑肤色人群扎针。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西安光机所时还把手放在仪器下体验了一番。
这项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改变了米磊的人生轨迹,他从科研投身科技成果转化,成了业界大咖。由米磊参与创办的中科院西安光机所“中科创星”科技孵化器,也成为科技创业者们争相追逐的创业天堂。据统计,西安光机所产业化团队目前已经累计孵化了180余家“硬科技”企业,4家企业挂牌新三板,实现新增就业5000多人,形成了科研创造价值、并反哺科研与社会的良性循环科研价值链。
西安光机所“开放办所、专业孵化、择机退出、创业生态”,和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三位一体、母体控股、股权激励、资本运作”的创新发展模式,被陕西省总结为“一院一所”模式,三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在全省推广。2016年,“一院一所”模式全面发力,依托30家试点单位、7家重点单位,新建孵化器、众创空间24个,新孵化科技型企业62家,转化科技成果222项,引进或培养创新创业团队86个。
军转民民参军——协同创新资金超过百亿
西安西航集团莱特航空制造技术有限公司是西航集团下属的一家军转民企业,主要进行航空发动机盘、环等300多种零部件的研发与制造。最近,公司正开足马力,为欧洲最大的民用航空发动机公司罗尔斯·罗伊斯等多家世界主要发动机制造商,生产航空发动机盘。
盘类零件属于航空发动机的关键部件,精度高,工艺复杂,加工难度大。该公司依托西航集团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核心技术优势,经过不断技术攻关,已成为全球重要的航空发动机盘类件的生产基地,去年销售收入近一亿美元。
这边“军转民”,那厢“民参军”。位于阎良区的西安三角防务股份有限公司如今已成为我国军民用飞机、船舶等关键结构件的供货商。据该公司董事长严建亚介绍,该公司4万吨模锻液压机目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一台设备,它的等温锻和热模锻是全世界最大的。这台设备为我国的航空航天和船舶等领域装备升级提供了重要基础。
2017年6月,陕西召开科技创新创业“双导师制”试点工作现场推进会,支持科研院所特别是涉军科研院所与地方高等院校以双导师制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建专业孵化器等方式建立“人才池”,西工大、光机所等17家单位先期开展试点,推动军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设立总规模100亿的“陕西保利军民融合投资基金”,全面开展陕西军民融合成果转化。
“十二五”以来,陕西军民融合创新型企业发展至600余家。西飞公司、西航公司、航天四院、航天六院、陕西电子信息集团等5家龙头单位营业收入过百亿元。在陕军工单位投资或参股的各类民品企业达300多家,总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近80家。
把大数据变成新能源
张丹华 庞 铭
通过气象信息研判新疆到陕西的风向,当风刮到新疆的时候,让陕西多购买新疆的风电,风沿着河西走廊东进的时候,让新疆买陕西的风电,最大程度消纳清洁能源,帮助电厂做决策。将大数据应用于电力,可以起到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保护环境的作用。
成立于2013年的西安图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互联网+智慧能源”领域最早的一批实践者。“公司的愿景是把大数据变成新的能源。”图迹科技联合创始人、CEO章羽告诉记者。
如何将大数据变成新的能源?章羽表示:“通过大数据,盘活市场效率,节省用电成本。”公司接了风电客户之后,利用风电的数据为火电调整产能。“我们希望用数据为环保降耗做一些贡献。”章羽说。
该公司的核心产品“手电”应用系统,集监视、预防、分析、预警、技术等多种功能,为电厂提供方便快捷的移动管理。“大数据没什么神秘的。简单地说是关注更多信息,获得更多信息。技术问题早就不是大数据的关键,如何应用如何提高效率,才是大数据的关键所在。”图迹科技已成为目前国内领先的发电企业移动管理应用提供商,为近百家大型火电企业、170多家风电场和数十个电网公司提供了大数据产品和服务。
图迹科技与西北电网合作建立的实时交易平台,2016年累计开展实时交易1795笔,增发新能源13.68亿千瓦时;开展主控制区置换1459笔,增加新能源发电量14.47亿千瓦时;开展陕青调峰互济472笔,增加新能源消纳电量10.02亿千瓦时。从2016年12月底开展联网通道新能源互济交易,有力促进了新能源消纳工作,也降低了燃煤等化石能源的消耗,从而改善了能源消费结构,有望缓解雾霾污染和生态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