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创新需要 不应妖魔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为学员讲授食品安全知识
来自全国21个省市近60位学员将参加为期两天的食品安全专题集中培训。
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中央层面重点活动之一——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指导,经济日报、中国食品安全30人论坛主办,中国经济网和北京工商大学共同承办的“中国食品安全30人论坛——媒体训练营”6月24日上午在北京工商大学正式开营。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中国食品安全30人论坛成员专家孙宝国出席媒体训练营,并向来自全国21个省市近60位媒体学员讲授了有关食品添加剂的科普知识。
近年来,消费者逐渐意识到,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食品添加剂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比如火腿中的亚硝酸钠、酸奶中的明胶、口香糖中的胶母糖基础剂、冰激凌中的食用色素、碘盐中的抗结块剂等等。“使用食品添加剂是改善食品品质的客观需要,是食品保鲜的客观需要,是食品加工工艺的需要,也是改善食品色香味的客观需要。”孙宝国指出,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是十分有必要的,人们的日常饮食已经离不开食品添加剂的存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也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需要,比如传统工艺制作的皮蛋中铅含量往往容易超标,而在使用了食品添加剂后可变成无铅松花蛋,更利于人体健康。
孙宝国特别指出,部分食品添加剂具有一定毒性,因此在制作食品的过程中,必须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来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如果不滥用,那么对人体就是安全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在多个场合都曾表示,迄今为止,中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食品安全事件中,没有一件是合法使用食品添加剂造成的。“我国目前涉及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安全事件都是人之过,而非食品添加剂之过。”孙宝国说。
那么为何有时民众和媒体谈起食品添加剂会谈“添”色变?孙宝国表示,在一定程度上,食品添加剂被妖魔化,是因为给非法添加物背了“黑锅”。比如常常在食品安全事件中出现的三聚氰胺、瘦肉精等,根据我国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定,都是非法添加物,而非食品添加剂。此外,部分“专家”解读失实、媒体盲目炒作、名人虚假广告、企业营销误导等,都是导致民众对食品添加剂产生误解的原因。
孙宝国指出,使用食品添加剂是改善食品品质、保障食品安全、促进食品创新的客观需要。媒体应建立起在专家和民众间沟通的平台,向公众广泛科普食品添加剂等食品安全正确知识,传递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