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例机器人活体小肠移植手术在西安实施

17.09.2015  09:56

  中新社西安9月16日电 (记者 冽玮 冀浩凡)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16日向外披露称,历经10个多小时的手术,8月30日该院采用机器人成功地切取了杨晓明180厘米的小肠,移植到其子“无肠人”杨林身上。根据全球医学检索,这种用机器人进行小肠移植的方式在世界上是第一次尝试,标志着世界首例机器人活体小肠移植的诞生。

  据西京消化病医院副院长赵青川介绍,29岁的患者杨林,2004年因见义勇为,腹部被刀刺伤,2014年8月被确诊为肠梗阻,大部分肠管已经坏死。手术切除后患者的小肠只剩下20公分,靠这段肠子吸取营养无法满足其自身的基本需要,体重不足40公斤,每天靠静脉营养针维持生命。

  西京消化病医院消化二科主任吴国生告诉记者,患者的小肠扭转坏死可能与当年的刀伤存在联系。原因主要为腹腔受到创伤,腹腔内会有多量液体渗出,原本光滑的各种脏器之间会形成粘连,有时引起梗阻,严重时造成小肠坏死。

  经检查,杨林与父亲的血型、组织配型高度吻合,由父亲提供一段小肠进行亲属间的移植可行性很大。

  据了解,活体小肠移植手术需要多组医生的精密协同,一组实施供体小肠切除,一组实施受体移植,一组实施灌洗。对于供体的手术,传统的办法需要在腹部切个大口子,手术操作精细程度欠缺,术后恢复相对较慢。

  本次小肠移植是微创技术与移植技术的结合,选择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达芬奇机器人,只需要在腹部开几个小洞,插入细细的机器臂进行仔细分离,待拟移植的小肠准备妥当,再在腹部开个小口子取出小肠,灌洗干净后与受者的血管及肠管相吻合。

  来自美国国立图书馆的检索显示,世界上有利用机器人取肝取肾的,但从没有取小肠进行移植的尝试。西京医院官方表示,10多年来,该院在小肠移植领域独树一帜,中国首例活体小肠移植,亚洲首例血型不合亲缘性活体小肠移植,亚洲首例同卵双生活体小肠移植等均在此间诞生。

  据悉,西京医院即将成立小肠移植中心,筹划办成中国最大的小肠移植临床和科研基地。(完)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