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塬农业的功臣 --记我省首批“三秦楷模”、小麦育种专家梁增基

11.12.2014  09:58

  开栏语 长武县农牧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小麦育种专家梁增基、原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团长贠恩凤、西安市公安局新城分局韩森寨派出所副所长汪勇是我省命名的第一批“三秦楷模”。本报从今天起开设《三秦楷模》专栏,专题报道这三位同志的先进事迹,希望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以“三秦楷模”为榜样,忠诚于党、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无私奉献,艰苦朴素、淡泊名利、诚信友善,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业绩。

  本报记者 齐宇强 张丹 通讯员 朱江博

  雪后的长武,一片宁静。12月9日,在长武县城郊的农技推广实验基地,一位年过八旬、精神矍铄的老者,提着小铲不畏严寒,蹲在试验田里,轻轻拂去麦苗上覆盖的积雪,严谨地测量着麦苗的各项生长数据。他就是我省首批“三秦楷模”、小麦育种专家梁增基。

  梁增基,这个扎根西北从事小麦育种工作53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研究员,不论严寒酷暑,都会守在实验基地里,既在那里播撒希望,又在那里收获成功。53年里,他培育出了小麦品种国审3个、省审4个;获省、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一项、成果奖两项,虽然今年已经81岁高龄,但梁增基依旧探索不息。一个南方人,在偏僻的长武县,扎根53年已是传奇;育出如此多的小麦品种,更是传奇。

  1961年10月,28岁的梁增基从西北农业大学毕业来到长武农技站。一到这里,他就感受到了长武的贫困和群众生活的艰辛。那是第一次下乡,老乡端出一碗仅浇了些酸辣水的高粱搅团,很为难地说:“小伙子,你是南方人,过不惯咱北方的苦日子。我东借西借就是借不下面,这碗搅团凑合着吃吧!

  梁增基吃完了这碗难咽的搅团,嘴里酸酸的,心里也酸酸的:这么厚实的黄土地,为什么只长高粱,而长不出小麦呢?经过一番调查,当地小麦产量之低,让他震惊:遇灾亩产平均30多公斤,风调雨顺,最高仅50.5公斤!年轻的梁增基胸中顿时涌起一股热潮:育出好种子来,让这里的群众吃上白馍、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