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驿农民夫妻卖搅团 一年收入十几万

01.02.2016  16:10

 

马嵬驿

李粉丽的美味人生

车勇和他的九大碗

三个大学生的甜蜜梦想

天上掉下个马嵬驿。

在这一二年,许多人用这句话来形容马嵬驿的突然兴盛。位于兴平市西约11公里的马嵬驿民俗文化体验园是依托杨贵妃墓,以黄山宫为背景建立起来的。马嵬驿将唐文化元素与现代民俗文化和农家餐饮巧妙地结合起来,以独具特色的关中小院、民俗美景、乡村小吃等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前去参观。从2013年10月建成开放至今,短短2年多的时间,马嵬驿便以燎原之势火爆全省。

这种“井喷”效应,得益于乡村转型的时代大背景,得益于精益求精、严格管理的运营团队,当然也更离不开马嵬驿广大“创客”们的辛勤劳作。

1、乡下搅团:李粉丽的美味人生

马嵬驿民俗文化体验园东沟小吃街上,有一家名叫“乡下搅团”的小吃店。今年40岁的老板娘李粉丽是土生土长的马嵬驿人,也是一位成功的农民“创客”。

上世纪90年代末,李粉丽从技校毕业后便去了广东一家服装厂打工,后来又回到家乡种菜,种蘑菇,一晃就是十多年。2012年,因城市规划需要,李粉丽的蘑菇棚被迫拆除。没了收入的她一下子陷入了困境,只能在家带带孩子,打些零工。也恰好是在这一年,马嵬驿民俗文化体验园开始动工。

近水楼台先得月,2013年春节,李粉丽就听闻了马嵬驿广招商户的消息。只要你的项目有特色,符合公司的需求和定位,便可以享受免房租,公司还免费提供碗筷,这让李粉丽动了心。一番思忖之后,她顺利申报到了“搅团”项目。“搅团”是西北特色小吃,在关中地区颇受欢迎,也是李粉丽的拿手菜。

“当时好多人都不愿意来,这是一个快荒废的村庄,地方又背,也没什么人。”李粉丽说,“我当时也没事干,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不曾想这一试,让李粉丽的生活发生了重大改变。

2013年国庆节,马嵬驿民俗文化体验园正式开放,作为第一批入驻的商户,李粉丽的“乡下搅团”店也开业了,除了搅团,还卖酸菜鱼鱼。最初的几个月,小店平均月收入便可达四五千元,这让李粉丽看到了希望。

2014年春节,马嵬驿迎来了客流高峰,小店人气也异常火爆。“咱农村不是有讲究,初一不打搅团。我当时想着门开了就少打一点,结果没想到一锅卖完了还有好多人在排队等。”李粉丽笑着说,“那一天卖了850块钱,高兴得很。”

打那以后,李粉丽的生意越来越好,她一个人忙不过来,在基建队工作的丈夫也辞掉工作来小店帮忙。夫妻二人齐心协力,丈夫打搅团,妻子调味道,所有搅团都是每天现做的,小店的生意也蒸蒸日上。每逢节假日,一天就能卖出五六百碗。仅2015年一年的收入就达10多万元,李粉丽的家里也添置了新的交通工具——小汽车。

好味道离不开好食材,搅团对面粉的新鲜度要求极高。为此,李粉丽自己采购玉米,每过三四天就磨一次面粉,少则一百斤,多则三五百斤,调味品也是来源于公司内部高标准、高质量的产品,以此来保证搅团的品质。

一年356天,小店每天都要开门营业,一年四季,李粉丽总要从早忙到晚。辛苦的同时,她也感到快乐和满足,能在家门口工作,不仅免去了在外奔波的操劳,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一家人能天天在一起,李粉丽觉得很幸福。

不久前,马嵬驿公司在蒲城打造的重泉古镇盛大开放,李粉丽作为成功典范,为重泉古镇的搅团店提供了无偿培训,帮助他们开办新店。谈及未来的规划,李粉丽腼腆地笑了笑,她说自己还想跟着公司在其他地方开分店。

2、九大碗:复转军人的别样事业

走过马嵬驿民俗体验园东沟小吃街,游客们常常会被街边热气腾腾、色香味俱全的蒸碗吸引,这家小店便是车勇开办的“九大碗”。

1980年出生的车勇曾是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20岁那年,他从洛阳部队退伍,又去往银川经营了八九年的布料生意。在外漂泊多年,上有老,下有小,年近而立的车勇选择回到家乡乾县,做起了各种零碎的小生意。“像个没头苍蝇一样乱撞,啥挣钱就做啥。”车勇苦笑着说,“在外面做生意太难了,很操心。”

2014年,这样的生活出现了转机。经过朋友介绍,车勇了解到马嵬驿的开园消息,决定尝试餐饮行业,筹备申报小吃项目。起初,他想要制作农家蒸碗,后来又深思熟虑,结合关中民俗才有了今天的“九大碗”。

这年11月,“九大碗”正式开业,小酥肉、甜米饭、蒸红薯、肉丸子……这些老陕钟爱的蒸碗勾起了无数游客的回忆,小店人气居高不下。

房租免费,证照代办,没了乱七八糟的干涉,免去了繁琐的程序,少了顾客之间的争端,他只需要做好一件事,就是做好自己的食品,车勇坦言他在马嵬驿干得很舒心。谈起外面一些商铺的食品安全隐患,车勇义愤填膺,“要是在我们马嵬驿,这样的店铺早就关门了。”

谈起选择马嵬驿,车勇说他就是看中了这里严格的管理,作为退伍军人车勇在这里找到了似曾相识的感觉,也让他对马嵬驿多了一份信任。“严了就会有效果,不管是卫生还是其他的什么,我感觉这边管理得特别好。”车勇说,“我们这些原材料都是公司统一把关,统一供应的,货真价实,没有任何防腐剂,这都是我看中马嵬驿的地方。”

为了做出更美味的“九大碗”,车勇自己学习了制作方法,聘请了有着十几年经验的资深厨师,还雇佣了5个当地的村民。“我们做这个就是让游客来回味以前的味道,如果做成现代的味道就没有了以前的那种感觉。”为了找回过去的味道,车勇先后换过多个厨师,食物配方也一改再改。

如今的“九大碗”店,日最高收入可达七八千元。游客们不仅可以现场吃热食,还可以购买真空包装的蒸碗礼盒带回家。

创业10多年,车勇在今天才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事业,他相信自己和马嵬驿的未来,一定会像他的“九大碗”一样,香气四溢,蒸蒸日上。

3、手工糖果:三个医学生的甜蜜梦想

尝过了各种各样的关中小吃,不妨也来看看马嵬驿的手工糖果店。小店里造型各异的玻璃瓶盛装着五颜六色的手工糖果,也承载着吴昊、韦琳杰以及陈佳豪三名医学生的甜蜜梦想。

2013年,毕业于陕西中医药大学的吴昊顺利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任职于铜川某医院的心脏外科。接下来的生活似乎一眼就能望到头,工作,家庭,两点一线,按部就班。吴昊不甘心,他想逃离这样呆板的生活。

马嵬驿开门招商的消息给吴昊带来了新的希望,零租金、无税费等优厚条件更是让他心动不已。吴昊想起了曾经在北京和上海等地看到的欧洲手工工艺糖果,便和好朋友韦琳杰、陈佳豪商量。彼时的韦琳杰是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研一学生,而陈佳豪则和吴昊一样从同一所学校毕业了小半年,三个人一拍即合,“手工糖果”店很快就在马嵬驿申报成功了。

2014年的春天,工作不到一年的吴昊辞职了。为此,他和家人闹得很不愉快,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很冒险”,“真的是奋不顾身”。

既然是手工糖果,最核心的便是制作糖果的技术。这种欧洲手工工艺糖果是三四年前由意大利人传入中国的,目前掌握这项技术的人并不多。因此,想要学习必须付出高昂的学费。2014年2月,拿着四处筹集来的几万元钱,韦琳杰踏上了去北京的学艺之路,可几个月下来,收效甚微。不久,韦琳杰跟随医学导师前往德国深造,在异国的小镇,他再次看到了这种让人心动的糖果,一颗早就萌动的创业心重新拾起了希望。仿佛是上天有意眷顾他一般,这个小镇恰好有很多做手工糖果的人。跟随着德国师父,韦琳杰的制糖工艺大有长进。

回国后的韦琳杰和其他两位兄弟一面精心揣摩制糖工艺,一面积极布置店铺。2015年年初,陕西省旅游景区的第一家欧洲手工工艺糖果店开业了。从制作到营销,三个小伙子不分你我,样样拿手,糖果上的图案也是他们自己设计画上去的。手工糖果的制作耗时很长,熬制一锅糖果通常要耗费3个小时甚至是5个小时。而糖果的包装瓶和原材料都由马嵬驿公司统一采购,经过严格的消毒和审核,保证安全。

在过去的一年里,糖果店总收入约10万元。手工糖果独特的造型,甜美的口味也迎来了越来越多的游客。“马嵬驿手工糖果”盛名在外,“我见过最多的回头客是来了6次。”吴昊开心地说。

此外,他们还在新开放的蒲城重泉古镇开设了分店。“我们想尽力把东西做好”,吴昊说,“我们还要尝试做软糖等不同的糖果,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不仅如此,随着马嵬驿公司业务的进一步开拓,他们还打算跟随组织再去其他地方开辟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