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高新区入学难 "私立"为主的格局亟须改变
西部网讯(记者 周到) 高新区“入学难”话题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至2008年。去年,大型经适房小区鸿基新城孩子的上学问题,经媒体报道督促最终予以解决;今年,又有近20个小区的业主集体请愿,希望政府帮助解决孩子上学问题。
对此,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谢雨锋早有关注,“据我了解,为了能让孩子上学,家长们一直托关系、交赞助费,但近两年矛盾特别突出,托关系都已经进不去了。”
新闻回顾: 西安高新上百名孩子面临入学困境 家长到处买学位
“私立”为主的格局不符合义务教育定位
谢雨锋表示,高新区的情况有其特殊性,它不是独立的行政区域,事实上却已经是一座“新城”,有特定的区域、特定的人群、特定的生活方式。“无论从发展速度、规模大小来看,高新区都是西安的经济引擎,但它的社会公共服务,至少在教育方面的公共服务还不匹配,形成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局面。”
“公共服务资源,是指公办。”他强调,高新区虽然不是一级政府,但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也应在义务教育中扮演主要角色、承担更多责任。而从目前高新区的教育资源来看,民办学校占了绝大多数,更多依赖市场投资。
“市场主导的配置方式,显然不符合义务教育的定位。”谢雨锋认为,这种以市场为主体的格局亟须改变,否则可能引发新的社会矛盾。
“全覆盖、无盲点、便利民生”推进学区改革
通过查阅西安市及其区县教育局职能,记者了解到,区县教育局仅有审批开办私立中小学的权限,而公办校区的设立,则需要市教育局统一安排。
“目前适龄儿童入学在即,第一位是解决问题,下一步才是追究责任、总结经验教训的问题。”陕西省行政学院公共管理与改革研究所所长王彩梅说,就高新区适龄儿童入学难问题,西安市教育局应高度重视,严格按照义务教育法和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尽快拿出妥善解决的方案。
就如何预防此类问题再次发生,王彩梅认为,首先必须做好统筹规划。
一方面,西安市教育局根据区内建设和人口分布情况,结合现代城市布局和人口迁移趋势,对开发区内教育需求做出科学预测,统筹协调、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并会同规划部门做好相应的师资配套。
另一方面,高新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教育设施的规划建设,严格遵循政府主导、统一规划、优先安排、合理布局、配套建设的原则。
王彩梅指出,要扎实推进学区制改革工作,按照“全覆盖、无盲点、便民利生”的原则合理划分学区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定期的对入学饱和度等情况进行调查,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解决,避免出现由于学区划分不明产生的推诿扯皮、群众反复投诉等问题。
行政区划长期滞后于新区建设是问题根源
西安高新区“上学难”的问题为什么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面对这个问题,高新区、雁塔区隐约吐露却欲言又止,最终谁也不愿意成为这只可能中弹的“出头鸟”。
某知情人士为记者梳理了其中的利害关系。他说,高新区入学难问题不是一个地区或某几个部门就能解决的,其中牵涉到雁塔区和高新区的利益,自高新区开发建设以来长期存在。“就是说,行政区划滞后于新区建设,比如土地已经从雁塔区征过来了,但是土地上涉及的街道办、社区等行政权限还没有接管,就可能出现一系列问题。”
谢雨锋则认为,造成目前这种局面,一个重要原因是前瞻性不足,“一直以来欠账太多,也就是说,没有准确地预估发展速度、人口规模与公共需求的关系,等到问题出来之后再去弥补,已经跟不上发展的节奏了。”
开发区建设应留有足够弹性 实现自我循环
谢雨锋指出,教育问题只是矛盾爆发的一个点,应引起西安市和高新区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反思。他同时谈到,西安高新区目前面临的问题,在新区建设中普遍存在。
他说,从国家层面来说,产业开发区的角色定位一直比较模糊,哪些权限是应该放开的,哪些权限是应该限制的,各省市都有不同的考虑。“矛盾出现了以后,有些地区灵活处理很快化解了,有些地区却没有,因为想要推脱的话也很简单,它确实没有相应的权限。”
谢雨锋认为,破解高新区入学难、避免其他类似问题出现,开发区的角色定位要进一步明确,政府在赋予其经济自由权的同时,也要赋予它更多的社会服务自由权,此外还要留有足够的弹性,让开发区在特定区域内实现自我循环,也让居民有更多获得感。
请使用微信扫描添加民生热线公众号进行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