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加快高新区转型升级 为创新型省份建设进位奠基
日前,湖北省咸宁、黄冈高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工作正在积极推进,年内有望获国务院批复。同时,黄石大冶湖、荆州等地国家高新区创建工作也正稳步推进,明年湖北省国家高新区总数有望突破10家,晋升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面对持续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今年以来,湖北省27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坚持创新驱动,全力推进转型升级,产业发展稳健增长,引领创新湖北建设。
一、高新区产业稳健增长,支撑湖北省经济发展。
1-6月份,湖北省高新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210亿元,同比增长13.22%;实现增加值3307亿元,同比增长12.40%;高新区产业规模占同期湖北省规模工业的比重超过一半,比重达到55.76%。上半年,在我国外贸出口下降2.1%,湖北省外贸出口仅小幅增长2.4%的背景下,湖北省高新区出口完成94亿美元,增长16.51%,占湖北省出口总额的77.69%。高新区经济发展延续稳定增长势头,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具有明显的拉动效应。
二、高新区新兴产业加快聚集,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
上半年,湖北省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907亿元,同比增长12.80%,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4.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交货值394亿元,同比增长19.58%,高于湖北省外贸出口17个百分点。湖北省高新区正在形成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格局,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60%以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载体作用十分突出。如襄阳高新区上半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07亿元,其中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545亿元,增长29.4%,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44.8%。新兴产业比重较上年同期提高8个百分点,汽车产业产值占比首次下降到50%以下,逐步改变襄阳市汽车产业“一业独大”的局面。
三、国家级高新区龙头作用突出,引领湖北省高新区发展动能转化。
以武汉东湖、襄阳、宜昌、孝感、荆门、随州、仙桃高新区为代表的7个国家高新区,上半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498亿元,实现增加值2352亿元,分别占同期湖北省高新区的61.41%、71.12%,是湖北省高新区的龙头。东湖高新区2016年上半年实现企业总收入5026亿元,其中,光电子信息产业总收入2344亿元,同比增长13.46%,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地、中小尺寸显示面板基地、智能终端研发与生产基地稳步推进;生物产业总收入436亿元,增长13.17%;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宜昌高新区上半年实现企业总收入1102亿元,工业总产值1127.8亿元,双双跨过1000亿元大关,高新区正成为三峡区域增长极。
四、高新区体制机制创新,创新创业活力迸发。
为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需求,湖北省各高新区因地制宜,积极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如东湖高新区上半年组织实施政务服务、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等46项改革事项,各项创新改革取得新进展。实施外商投资企业集中审批;获批成为投贷联动首批试点的五个区域之一;设立中部地区首个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窗口;获批为全国“双创”示范区。1-6月,高新区新注册市场主体8166户,增长42%;申请专利9754件,增长32.8%;授权专利4734件,增长3.4%;技术合同成交总金额112.38亿,增长63.18%。斗鱼、卷皮网、极验验证等一批创业企业成功获股权投资,加快成长为瞪羚、独角兽企业。襄阳高新区以行政审批、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等为主要内容深化改革,持续打造“三个一”(“一枚印章管审批、一个部门管市场、一支队伍管执法”)改革升级版,完善“中介超市”服务品牌。荆门高新区同时设立了行政审批局和创新创业服务局,吸引一大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竞相前往。
创新驱动是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动力,高新园区的发展对于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至关重要。下一步,湖北省27个高新区将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高新区创新创业聚集地发展规律,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创业培育工程”,健全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增强企业创新发展能力,推动各具特色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努力建设成为湖北省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体制机制改革的先行区、吸纳科技成果的高地、科教优势转化的主战场和带动湖北经济转型升级的引领区,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