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钊利同志在陕西高校“2011计划”推进座谈会上的讲话

11.11.2014  18:12
            按:10月28日,省教育厅召开陕西高校“2011计划”推进座谈会。庄长兴副省长出席会议作重要讲话,省教育厅厅长、党组书记李兴旺主持会议,副厅长蔡钊利在会上做了工作报告,省委高教工委常务副书记董小龙、省科技厅副厅长许春霞,省财政厅教科文处负责人,陕西普通公办、民办本科高校及部分高职院校主要负责人及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人,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负责人,机关有关处室负责同志参加会议。现将蔡钊利同志的讲话予以印发,请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高校“2011计划”推进座谈会,总结回顾近年来的科技工作,安排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任务,目的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高校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省份建设中的生力军、主力军作用。长兴副省长专门出席会议并将作重要讲话,充分说明省委、省政府和长兴副省长对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领会长兴省长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抓好落实。             上午我们观摩了西安交通大学“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听取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关于协同创新中心工作的成效。刚才,六所高校介绍了科技管理工作的主要经验,针对性很强,相信对大家有所启发。下面,我就推进“2011计划”,全面加强高校科技工作先讲几点意见。             一、“十二五”以来高校科技工作简要回顾             “十二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省教育厅以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和高等教育质量为目标,按照“统筹科技资源,提升创新水平,增强服务能力,支撑区域发展”的方针,坚持“服务、沟通、引领”的理念,认真实施“高校科技创新与服务工程”,加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推动重大科技项目产业化,不断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发挥高校科技优势,主动服务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是科技队伍不断壮大 。目前,高校有科研人员5.4万人,占全省直接从事研发的科技人员总数的65.5%。两院院士、“长江学者”、“三秦学者”以及科研团队人才汇聚,科技创新队伍中博士研究生学历层次人员数以年均16.27%的增幅逐年增长。目前,在陕两院院士共63人,高校43人,占68%,其中2011年、2013年新增院士11人,高校8人。高校已获批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95人,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53个,获批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209人,省级重点科技创新团队17个。             二是科技平台建设不断推进 。目前全省高校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6个,现有陕西省重点实验室81个,占全省的89%;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3个,占全省的一半以上。设立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9个,建成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             三是科技成果日益丰硕 。目前,我省高校在研科研项目3.6万项。三年来,高校科技成果获得国家三大奖51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438项,西北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各有一成果获“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科研经费合计217亿,科研经费继续保持全国第四位。申请专利17595项,专利授权11816项,发表科技论文15.5万篇,出版专著2420部。             四是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深入 。积极推动校企、校地合作。组织开展“市委书记、市长进高校”、“高校专家企业行”、“企业老总院校行”等活动,与科技厅共同组织“陕西省中小企业首席工程师”选派活动,选派人员中高校科技人员占到90%以上。全力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组织高校在铜川、咸阳、榆林、宝鸡、临潼区等区市举办科技项目和成果对接会10余场,组织高校参加“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等科技成果展示洽谈会30余场次,有效推动了成果转化,省教育厅多次获省政府表彰。             五是 “2011 计划 全面启动,初见成效 。“2011计划”实施以来,省教育厅牵头制定了《陕西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计划“十二五”期间在全省建立30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全省高校积极响应,共组建校级协同创新中心超过60个,经过培育,全省共评审认定2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今年,全省共有12个协同创新中心申报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由西安交大牵头的“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牵头的“信息感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陕西师范大学作为核心协同单位的“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获准国家级认定。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省级各厅局和有关单位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的结果,更凝聚着全省高校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在此,我代表省教育厅,对省财政厅、科技厅等有关厅局、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各高校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的谢意!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省高校的科技工作与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要求,与建设创新型陕西的现实需要,与我省高校的应有影响和地位相比,还有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科技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不强,科技成果的实际转化应用,特别是就地转化不够;二是论文和专利数增长较快,但有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可转化的应用成果不足;三是高校科技资源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如2/3以上的科研经费集中在部属高校,而省属高校大多科研任务不足,科研经费较少;四是高校和企业、院所协同创新的动力不足,创新资源有效融合的机制尚未形成;五是科技管理不规范,科研经费使用不合理、不合规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学术不端的行为还有发生。对于以上问题,我们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             二、进一步明确高校科技工作的目标任务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省委、省政府明确了创新型省份建设的目标任务。在8月18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表重要讲话,6月27日,在创新型省份建设推进会上,赵正永书记、娄勤俭省长对发挥我省科教优势,建设创新型省份提出了明确要求。对于这些,我们高校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全面贯彻到我们的科技工作实践中。具体来讲,就是要紧紧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建设创新型陕西,围绕高校内涵发展,努力推动高校科技工作上水平、上台阶、做贡献。             上水平,就是要瞄准高、精、尖,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近年来,我省高校产出了一批高水平的成果,有些在全国还有一定的影响,有些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的技术革命席卷全球,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争夺科学技术制高点的背景下,着眼于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三个陕西”的目标任务,我们高校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那就是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组织科技攻关,开展基础和应用性研究,产出在全国、甚至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高水平科技成果。我们要有这个目标,这个目标不是遥不可及的,因为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条件和基础。当前,国家将要实施新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再选择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来组织攻关,在这方面,我们要力争有所作为。同时,要更好地发挥我们高校在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在基础研究方面再取得新突破,要瞄准国家三大奖,在国家层面上体现陕西力量。             上台阶,就是要全面提升陕西高校科技工作在全国的综合影响力。如果说上水平是质,那上台阶就是量。量,就是积累。要提高教师科学研究的参与度,调动教师科学研究的积极性,要注重后续力量的培养,使更多的科技人才入选国家支持计划。要建团队,发挥集团作战优势,构建科研工作新机制,使更多科研团队进入国家级、省级创新团队行列。要建平台,要紧紧抓住“2011计划”实施的契机,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在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上再有突破。要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争取更多国家级重点试验室份额。要按照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目标要求,加强人文社科基地建设,提高人文社会科学在全国的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10月27日上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审议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总书记指出,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要统筹推进党政部门、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高校、军队、科技和企业、社会智库协调发展,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和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智库,重视专业化智库建设。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提早谋划,发挥我省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人文社科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建设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新型智库。上台阶,还必须整体推进,探索和构建协同创新、深度融合的组织体系、运行机制。总之,就是要在人才、团队、平台等方面把量搞上去。             做贡献,就是科技工作要为人才培养服务,为国家需求服务,为创新型省份建设服务。我们需要能解决现实问题的科研成果。做贡献,首先是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学科发展,把成果应有于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活动中,彻底改变科研、教学“两张皮”现象。要坚持问题导向,面向需求,谋划和加强对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区域发展有重大作用的关键核心技术的研究。要打通成果到应用的“最后一公里”,联通高校与市场,积极主动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产品化。要围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加强对历史问题、现实问题,热点问题、难点问题的研究,发挥建言献策、政策咨询、释疑解惑、舆论引导的作用。             概况起来,就是要使我省高校的科技工作有质、有量、有果,要结果。             三、近期需要着力推进和加强的重点工作             围绕科技上水平,上台阶,做贡献这样一个总目标,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继续实施好 2011 计划 ,加快协同创新中心建设 。             目前我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初见成效,已经认定的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发展情况总体是好的,但是发展很不平衡,部分中心运行情况进展不大,相应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没能形成很好的协同效应;有些依托单位重视不够,“等、靠、要”的思想还比较重,在推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胆子不够大,动作不够快,成效不显著。             庄省长在10月10日省政协“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专题协商会上的讲话指出,我省“2011计划”实施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的改革和创新有待深化,高校的主体作用和主导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和发挥,省级中心设点数量结构需要进一步完善等。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彻底加以扭转。             协同创新中心是干出来的。大家应注意到,国家对创新中心是认定,而不是立项建设,也就是你干到了符合条件的程度,国家进行认可认定。因此,各高校要科学规划,坚决摒弃“重申报、轻管理,重立项、轻建设”的思想,同各协同单位高起点、高质量地科学编制发展规划,细化建设进度、量化考核任务。要以创新为目标,重点在协同上下功夫。要摒弃“争牵头”的片面思想,各尽所能,各司其职,各安其分。要在组织架构、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实践,进一步赋予协同创新中心先行先试的特殊使命,不断提高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质量和水平。             今年,省政府已拿出4200万元对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予以支持。省教育厅、科技厅也将在项目上加大支持力度。教育厅将加大对“2011计划”实施和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和考核,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并于明年上半年对各协同创新中心进行督导评估,加强指导。对运行不佳的中心,将采取核减资金,直至取消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名称;对于推进有力、成效显著的,将予以进一步重点支持,为冲击国家级中心做准备。             (二)扎实推进高校科技评价改革 。             当前,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时代要求。科技评价不仅是高校科技管理的主要手段,更是高等教育宏观管理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但是,高校目前科技评价中的问题很突出: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重短期轻长远;评价指标单一化、评价标准定量化、评价方法简单化、评价结果功利化等倾向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分类评价实施不到位,对科技成果转化、科学普及等工作激励不足;科技支撑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导向不够;开放评价、长效评价机制不够健全,这些问题将严重影响高校科技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教育部于2013年底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近期又印发了《关于开展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试点的通知》,安排部分省份和部属高校开展科技评价改革试点,陕西省、西安交大等高校分别被作为试点省份和试点高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我们将制定科技评价试点方案,组织部分省属高校参与开展试点。             各类高校也要积极行动起来,先行先试,在坚持教育部提出的深化科技评价改革的指导原则、评价改革的目标的前提下,系统梳理有关科研项目、科技平台、人才队伍、科技奖励以及“2011计划”等的评价体系,结合学科建设等要求,全面改革评价内容和方法,突出质量、贡献和能力提升,突出科技和经济、教育教学的紧密结合,简化评价程序,引进激励约束机制。创造性地提出符合自己实际的评价制度。             (三)落实科研项目、经费、科技成果管理改革政策 。             今年3月12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意见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加强科研项目和资金配置的统筹协调、实行科研项目分类管理、改进科研项目管理流程和项目资金管理、加强科研项目和资金监管”来加快“建立适应科技创新规律、统筹协调、职责清晰、科学规范、公开透明、监管有力的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机制”,使科研项目和资金配置更加聚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更符合现实要求。特别是对高校科技界长期关注的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的使用、劳务费的开支、间接费用补偿等重大政策问题作了新的规定,大家都要认真学习和研究,及时对本校科研管理体系和管理方式作出调整。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各高校要进一步加强科研资金使用监管。10月上旬,科技部通报了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宁等7名大学教授,作假套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金2500多万元的案件,震动很大,给高校科技界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而从对我省高校科研经费审计情况来看,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劳务费支取不规范(存在冒领和超范围支取),差旅费报销把关不严,项目结题经费长期挂账,横向项目没有预算、经费支出边界不清等。对此,各高校必须高度重视,立即整改。去年下半年,我们组织了省内高校开展科研经费管理自查自纠。在学校自查基础上,又组织了专项检查,目的就是要求各高校强化监管,完善制度,落实主体责任。各高校要建立健全科研和财务管理等相结合的内部控制制度,在职责范围内及时审批项目预算调整事项,规范项目资金的管理。要建立健全科研经费使用公开制度,要将科研项目和资金相关信息尽可能公开,接受监督,形成管理的“合力”,让资金在阳光下运行。要加强科技管理制度的宣传力度,使科技人员“知可为,知不可为”。             在我国,一方面科研经费不足,一方面科研经费的使用不合理。有资料显示,我国的科研经费真正用于研发的不到40%。针对这一实际,科技体制改革将项目管理、经费管理作为重要内容。我理解,就是要建立以目标和绩效为导向的科技管理体制,更好的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为此,我们一定要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势,研究探索在新形势、新要求下推进科技工作、调动科技工作者积极性的办法措施。要在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方面积极探索。目前国家正在修改科技成果转化法,改革大的方向是要下放权力,激励创新。过去科技人员为什么在成果转化中积极性不高?因为没有激励机制,个人没有动力,学校没有收益。7月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选择部分中央级事业单位,开展为期一年的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10月上旬,财政部、科技部等方面印发的《关于开展深化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的通知》,允许试点单位采取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方式转移转化科技成果,所得收入全部留归单位自主分配,用于激励对科技成果创造做出重要贡献的机构和人员,进一步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高校在这方面要积极探索,教育厅也将在这方面加强研究,推动有关政策的出台。             (四)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创新型省份建设服务 。             创新型省份建设是我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载体,也是高等学校应担负的重要责任。各高校要提高对服务创新型省份建设的认识,认真总结多年来开展校地、校企科技合作的经验,适应新形势,聚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动跟进,全面融入,在服务内容与服务方式上,制定有效措施,解决服务过程中的各种障碍,最大限度激发科技创新服务的活力。             第一,要紧紧围绕我省发展规划和结构调整、产业升级重点任务加强研究。 我省提出了在2017年基本建成创新型省份的奋斗目标,提出以产业链带动创新链作为推进手段,目前已凝练出26个重点产业创新链、260多个关键技术创新点,围绕3D打印、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重大技术难题,面向全社会组织科技攻关。这些领域应当成为高校以及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的工作着力点。要聚焦省委、省政府“努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目标任务,组织力量,联合攻关。             第二,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协同推进机制。 近年来,我省在校地、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上进行了很多的探索,形成了一些新的创新模式,如建立大学科技园、建立省级技术研究院、共建产业联盟、产学研联盟等,对此,要认真总结,不断完善。今后一个时期,要将面向区域发展加强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协同推进的重要内容。省教育厅也将进一步协调省国资委、中小企业局、工商联和各地市,搭建更多合作平台。             第三,加快人才梯队建设,为服务创新陕西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我们将配合科技厅从承担和产出国家级及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科技成果的研发团队中,遴选、培养和支持一批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每年支持5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依托国家级、省级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建设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每年支持30个创新团队。在培育青年科技新星方面,通过对其开展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等活动提供项目资助等方式,培育学科和技术带头人,使其尽快进入国家和省级重大人才工程计划。高校也要不断健全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建立科技分类评价制度,突出按贡献和创新质量为标准的人才评价体系,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落实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制度,为创新型省份建设提供技术和人才储备。             (五)落实《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完善高校内部治理。             《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教育部第35号令)的发布,是教育部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促进高校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的重要举措。庄省长就推进高校学术委员会建设作了重要批示,要求逐校规范健全省属高校、市属高校及具有专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成人高教、民办高校的学术委员会,完善制度并参照执行。             目前,我省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在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             一是进度不一,发展不均衡,形成的制度水平层次不一。 由于我省高校类型较多,各高校实际情况各异,各高校目前制定的学术委员会制度水平层次差别很大。             二是制度保障和运行效果不佳。 目前,省内不少高校虽然建立了相应的学术委员会制度,但是学术委员会运行效果并不理想,有些高校学术委员会一年都不开一次会,学术委员会对学校学科建设、学术评价等重大事项参与度低,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是教授治学的意识薄弱,成效不明显。 有些高校管理部门在推行学术委员会制度化、民主化方面主动性不足;部分高校校内民主制度建设相对滞后,专任教师在参与学校事务方面没有渠道,或意识不强,更缺少义务以及热情,教授治学能力和效果不足,民主治校的氛围缺乏。             教育厅今年3月将教育部第35号令转发各高校,并就贯彻落实提出了相关要求,并组织部分高校负责人进行了研讨。目前已有30多所高校按照要求,对本校《学术委员会规程》进行了重新修订,并实施运行。尚未完成《学术委员会规程》修订的高校,要求加紧推进,11月中旬完成《学术委员会规程》的修订。             同志们 “十二五”即将圆满收官,“十三五”即将到来,希望大家做好“十二五”总结,启动“十三五”规划的编制。以“2011计划”和科技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推动创新型省份建设,构建高校科技发展的新局面,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加快“三个陕西”建设而努力奋斗!

陕西省教育厅
2014年11月11日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考将于11月5日开考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将于11月5日陕西新闻
仰韶考古首次发现笄形骨器 或与早期纺织手工业有关
  中新社西安11月1日电 (记者 阿琳娜)记者1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