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祭祀与黄帝文化

14.03.2015  11:19


  黄帝轩辕氏 梁启德 作


  黄帝大胜蚩尤 王崇熹

  相传黄帝生活在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时部落之间侵伐不断,暴虐百姓。黄帝率本部族治乱世,结束了战争,统一了中华民族,成为各部落联盟的共主,并在荆山铸鼎,为华夏文化共同体的铸造奠定了基础。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发明创造,以惠及百姓的万世功绩而彪炳千秋。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帝王,相传都是黄帝的后裔。由于有着融成一体的血缘关系和共同的文化传统,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黄帝精神

  开创进取精神。有关黄帝的文字记载表明,从黄帝时代开始,人们在“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开始发生一系列的重要变化。如服牛乘马,制作舟楫车舆,发明杵臼,改进陶器,发明冠冕衣裳,学会掘井取水和养蚕造丝技术,“黄帝作釜甑”,“黄帝蒸谷成饭,烹谷为粥”等等,这是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最早的物质文明成果。黄帝还令仓颉创造文字,让隶首创造算术,让大挠创造甲子干支历法,让伶伦创造乐律,并亲自与岐柏、雷公讨论,创造了医学。而这些创造应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精神文明成果。另外,黄帝举风后等人为相,分井划州治理四方,任贤用能,“有秩以之共理”,“各司其序,不相乱也。”这些则是制度文明的发端。

  《史记》对黄帝的发明创造用十二字概括,即:“治五气、获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据史书记载,黄帝的发明创造不少于三十种,包括衣、食、住、行、农、工、商、货币等方面,既有社会生活和生产领域的器具,也有政治领域的若干典章制度以及婚丧嫁娶等风俗习惯。在这些发明创造中,尽管有后人的附会之处,但从文字记载的历史事实可以清楚断定,黄帝带领本部落和其他部族为争取生存和改善生活条件进行了长期艰苦的努力与探索,最终取得了显著成果,从而受到人们的信赖和爱戴。几千年来,黄帝一直受到炎黄子孙的敬重和怀念,正是人们对这种中华民族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和不断开创进取精神的认同。

  利民奉献精神。黄帝作为一个部落首领有着为民谋利和身体力行的奉献精神。相传四方之帝密谋发动战争,人心惶惶,社会动荡不安。于是黄帝义无反顾,率领军队,消灭了四帝,终使百姓安居乐业。黄帝为了寻求治理天下之道,遍访贤人。他曾东到青丘,见紫府先生,得“三皇内文”;西游见中黄子,得“九加之方”;南过洞庭,从广成子处接受“自然之径”;北去洪堤,上具茨,见大隗君黄盖童子,受“神芝图”;再到峨眉山,见到“天皇真人”(《抱朴子》)等。《轩辕黄帝传》说:“帝所理天下,南及交趾,北至幽陵,西至流沙,东及蟠木。”黄帝广泛游历,体察民情,询问安抚百姓之道,身体力行,受到了百姓的尊敬。

  俭朴自律精神。黄帝幼时看到神农氏只求一己之欢娱,不顾民众利益,便立下誓言,如有朝一日在其位时,坚决改弦更张,刷新政令。及至当了部族首领后,时刻提醒自己以神农氏为戒。他说:“予居民上,摇摇恐夕不至朝,惕惕恐朝不及夕。兢兢栗栗,日甚一日。”他要求其臣下与部落成员必须勤俭朴实,并规定在生活中应“声禁重,色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吕氏春秋·去私》)俭朴、求实、自律成为中华民族永续传承的优良美德。

  团结凝聚精神。黄帝成为炎黄部落首领后,对于部族之间的相互关系,采取了民主、尊重的态度,承担保护义务,但不直接干预其内部生活。同时广揽天下贤人,比如对打败的炎族部落中的许多人才,非常尊敬,十分谦虚地向他们讨教救民的真理,从而结成了牢固的关系。在对蚩尤作战后,依然采取原有的部族联盟方式,让他们保持相对的自主性。由于黄帝采取了一系列凝聚、团结的策略,在对黄河流域中下游的统一中,就有了更加广泛的部落融合进来。在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正由于黄帝以团结、凝聚精神创造了华夏族的共同体,确立了民族文化交互融合的基本格局,因而,尽管今天我们的56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族源,但都共同认知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祭祀黄帝

  黄帝打败炎帝后,由华族部落联盟首领成为天下共主。为了反对分裂,就在荆山铸鼎,(《史记》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据考证,荆山就是渭北三原、富平、阎良一带的荆山原)鼎是王位、帝业和权力的象征,荆山铸鼎标志着大一统中华的形成,使中华民族由蛮荒时代跨入了文明时代。黄帝的丰功伟绩理所当然地受到后世的敬仰和崇拜。几千年来,祭祀黄帝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海内外的炎黄子孙以黄帝后裔的身份祭祀黄帝,有着报答祖先功德和继承祖宗基业的深刻含义。

  “黄帝崩,葬桥山。”在黄帝死后的几千年里,历代祭祀黄帝的活动从未中断。从虞、夏、商、周到秦、汉、隋、唐、宋、元,除了有的时段将黄帝同时作为“天神”、“帝王”祭祀外,都无一例外地将黄帝作为祖先祭祀;明、清两代更加重视陵庙的祭祀,将桥山黄帝陵列为国家“祭典”;民国时期,每年清明节公祭黄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祭黄帝典礼于清明节在陕西省黄陵县桥山黄帝陵举行。近年来,公祭活动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省级领导主持公祭。参加祭祀活动的有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兄弟省市代表以及陕西各界代表和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等。

  从古至今,有不少名人、伟人、帝王题写诗文赞颂黄帝功德或为黄帝陵“祭典”书写祭文。如班固、曹植、武则天、李白、李商隐、苏轼、孙中山、毛泽东等。

  而民间对轩辕黄帝的祭祀活动也是从古绵延至今。民间祭祀一般在清明节前后和重阳节期间,北宋以来,民祭则多在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举行。传说这一天是黄帝乘龙升天的日子,故举办“民祭轩辕黄帝逸仙盛会”—农历九月九日清晨,黄陵方圆数百里成千上万的群众,端着贡物、抬着祭品,翻山越岭,齐聚桥山脚下。只等时辰一到,击鼓鸣钟,古乐齐奏,民众将牛、羊、豕三牲和各种供品敬献在陵前的供桌上,祭奠祖先,祈福祈祥。祭祀活动规模宏大而肃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海外炎黄子孙回国拜谒黄帝陵的人数日益增多。他们千万里寻根问祖,不忘家乡故土,反映了炎黄子孙血脉相连、同根同祖的赤子情怀。

  祭祀黄帝的意义

  祭祀黄帝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文化意义。中华民族在缅怀黄帝功德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黄帝文化,而黄帝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同根共祖的认知,是承认和接受黄帝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观念。它突显了中华民族很强的凝聚力。炎黄子孙同心祭祖,血脉相连,紧密团结,它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强大动力;黄帝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首创精神,它与中华文明的起源联系在一起。黄帝文化涉及科技、制度、道德等诸多领域,内涵十分丰富,最根本的便是“创造、奉献、团结”。黄帝文化是华夏文化的基石,祭祀黄帝的深远意义就在于要继承和弘扬黄帝文化所蕴含的崇尚文明、竭诚奉献、团结和谐和勇于创新进取的中华民族精神,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陕西是炎黄部落繁衍生息的地域,又是黄帝葬陵所在之地,陕西厚重的历史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因此,对三秦儿女来说,继承和弘扬黄帝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并且对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亦具有重大和现实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