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报:落实责任 有法可依 规范管理

12.05.2015  12:00
            3月18日,陕西省省长娄勤俭签署陕西省人民政府第183号令,公布《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并自5月1日起施行。
     
          该细则是陕西省第一部规范抗旱工作的行政法规,为解决抗旱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标志着陕西省抗旱工作进入了有法可依、规范管理的新阶段。
     
          4月28日,陕西省水利厅办公室向各市、县(区)水利部门发出通知,要求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该细则,依法开展抗旱工作,努力开创全省抗旱减灾事业发展新局面。
抗旱工作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
     
          “干旱一般不会出现人员伤亡,再加上现在粮食的价格偏低,所以,和重视防汛的程度相比较,地方政府重视抗旱的程度要弱一些。”
     
          这是2014年6月,在该细则的立法调研阶段,基层同志向调研组反映的问题之一。
     
          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支持,多年来,抗旱工作主要依靠政府部门的行政手段来开展,受机制、管理、措施等因素制约,抗旱意识淡薄、抗旱投入不够、抗旱能力薄弱等问题普遍存在,影响了抗旱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减灾成效。
     
          从2010年至2014年,陕西省共发生旱灾10余次,累计受旱面积达5606.46万亩次,成灾面积1380.18万亩次,绝收139.43万亩,累计125.87万人、35.82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粮食因旱损失302.69万吨,经济作物因旱损失57.85亿元,因旱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9.9亿元,其他行业因旱经济损失22.83亿元。
     
          该细则第三条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对抗旱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负责组织、指挥本行政区域内的抗旱工作。
     
          这条规定,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的责任。

          抗旱服务组织功能定位更加明晰
     
          2010年至2014年,国家及陕西省共下达特大抗旱补助费10.666亿元,其中2亿元用于100支县级抗旱服务队抗旱设备购置。
     
          100支县级抗旱服务队在历年抗旱减灾中发挥机动灵活的特点,为群众流动灌溉和应急送水,在应对旱情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说大型灌区在抗旱中是‘阵地战’的话,那么抗旱服务队就属于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陕西省防办抗旱科科长黄喜峰风趣地说。
     
          该细则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县、乡两级人民政府设立的抗旱服务组织主要承担临时饮水困难地区的应急送水,开展流动抗旱灌溉服务、抗旱设备维修、抗旱物资管理,参与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和管理,开展抗旱技术咨询、培训和新技术、设备、工艺示范推广,对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的抗旱服务组织给予业务指导等6项任务。
     
          同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扶持抗旱服务组织。
抗旱规划项目实施内容更加详细
     
          2010年西南大旱时,陕西省水利厅厅长王锋提出,要“存水于民间”,要看西南、想陕西,建立抗旱长效机制。
     
          5年来,陕西省水利厅抢抓机遇,完成水利投资803亿元,水利建设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水利工程抗旱能力明显提升,在抗旱工作中应对有力,运用自如。
     
          当前,陕西省加快引汉济渭、东庄水库、古贤水库等重点水源工程建设,紧抓国家大力开展水利投资建设的大好时机,下大力气建设一批蓄引提调抗旱工程,出台了该细则,从根本上解决陕西省抗旱基础薄弱的问题。
     
          该细则第九条规定了抗旱规划包括旱情、旱灾概况及规律、抗旱原则和目标、区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评价、抗旱能力评估、抗旱应急水源和应急设施建设、旱情监测预警及指挥调度系统、抗旱组织体系及抗旱服务组织建设管理、抗旱物资储备、抗旱预案体系、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等内容。
     
          2010年至2014年,国家及陕西省共下达特大抗旱补助费10.666亿元,其中1.95亿元用于抗旱应急水源修复建设,6.716亿元用于《2014~2106年抗旱规划实施方案》2014年度6座水库及69处引提调应急水源工程建设。
     
          5年来,陕西省上下一心,勇斗旱魃,投入抗旱人力1亿人次,夺取了抗击旱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并在一个又一个胜利中沉淀经验,用经验指导抗旱,将灾情损失降低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