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鼓舞:关中古老文明的律动原生态的民族文化

15.02.2016  10:51

  2016年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上,著名舞蹈家黄豆豆领衔的鼓乐表演《盛世鼓舞》,把来自陕西多地四种不同类别的鼓乐融为一体,有户县刘南的锣鼓、韩城行鼓、榆林老腰鼓以及户县的龙狮鼓,虽然有着样式上的不同,但一同击打起来,数百面锣鼓发出的声响震撼大地,犹如雄狮发出的怒吼,将新时代陕西人民的豪迈热情与精、气、神,体现得淋漓尽致。近千人在千年城墙的瓮城内大气磅礴的演出,为老陕赚足了脸面。

  原生态的民族文化瑰宝

  王智是2016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的民俗顾问,他长期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认为陕西的锣鼓表演大多起源于古代的祭祀和军事活动,雄伟壮观,气势磅礴,这样的节目放在本就是军事用地的明城墙南门瓮城内,可谓相得益彰。其中,榆林老腰鼓起源于古代的祭祀和军队中的鼓阵表演。它和我们平常看到的安塞腰鼓有所不同,在技法上能够做到360度反向转身。以前鼓手的服装主要以祭祀的服装为主,近年来才有所改良,更多地体现了陕北元素。

  据介绍,韩城行鼓此次有140人在春晚中亮相,“韩城行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俗称挎鼓子,在韩城传布极广,是一种极具黄河地域文化特色的鼓舞。热烈强悍的韩城行鼓源于古代的军鼓音乐,其历史可追溯到元代蒙古骑兵欢庆胜利的锣鼓,至今已有800年的历史。现今的鼓阵、鼓谱、鼓手的着装都带有蒙古军鼓乐的特色。韩城行鼓活跃在传统祭祀和社火庙会以及各种喜庆活动中,其鼓挎于腰间,背插靠旗,击鼓时鼓手的头高高扬起,呈骑马蹲裆式,令旗挥舞,锣鼓齐鸣,鼓点如疾风暴雨,吼声震天,气势恢宏。敲到得意时,狂跳狂舞,如醉如痴,酣畅淋漓,尽显黄河汉子豪爽、彪悍之英气。

  除了鼓阵,户县的龙狮鼓舞也非常吸引眼球,“‘龙狮鼓舞’是户县后寨村农民锣鼓队获得文化部群星奖的保留节目。龙是华夏民族的象征与图腾,狮子是百兽之王;‘龙狮鼓舞’将龙的飞舞与狮子的雄强相融相叠,粗犷豪放的关中锣鼓与民间舞蹈既有蛟龙腾云驾雾的形象,又有狮子活泼灵动的形象,更有黄土汉子击鼓的洒脱形象,三象归一,抒写黄土地儿女胸中的炽热与豁达。”王智说。

  三天时间排练出《盛世鼓舞

  王智还特别回忆了当初春晚节目组到户县留南村考察锣鼓时的情况,“我陪春晚导演从韩城考察后就直奔户县留南村,全村男女老少列队欢迎,开始是行进锣鼓,后来是阵地锣鼓,节目组还考察过陕西其它几个锣鼓队,但都认为太过原生态,在春晚瓮城里演出,无论是鼓点、服饰、鼓阵,多少还需要点受过专业训练的艺术团体。当时大家感觉这个节目弱一点,对这个节目能不能上春晚还有点争议。但是有位姓刘的导演说,你看农民的表情多么真挚自然,我就心里有底了,可能有希望。

  作为一位资深的老艺术家,户县留南锣鼓艺术团艺术指导张仁杰说,“在此前的一个多月里,他们和另外几支锣鼓队根据央视春晚栏目组给他们的鼓调、曲牌编排了开场舞、谭维维老腔以及零点送福的鼓舞。而让大家最认可,掌声最多的黄豆豆的舞蹈是临时加进来的,只用了三天的时间排练。从早上9点到晚上11点,要求非常严格,休息都不能回休息室,只能在瓮城外面,虽然冒着零下的温度,但演员们心情都很激动,只要能上春晚,怎么都行。往年村里都是男子在外上年集、办年货,女人在家扫屋子、贴窗花。今年一排练就是一个多月,连家都不回,女人们全一身担了。

  户县留南锣鼓艺术团团长任高在接受采访时说,留南村锣鼓曾获“中华鼓王”称号。留南锣鼓作为户县北乡地区锣鼓的组成部分被评为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户县锣鼓历史久远,源头远溯周秦,表演形式和鼓调承自盛唐宫廷仪仗锣鼓。它既具有宫廷仪仗锣鼓的严整繁复和恢弘气势,又有源自乡土艺术的奔放和质朴。它配器丰富,编曲严谨,表演配合默契,浑然一体。道具有龙凤旗、背花、日照子等,丰富多彩,独具风貌。”此次团队中有80多人参加春晚演出,刚接到上春晚的任务时,激动得两天晚上都睡不着觉。“大家都用尽全力排练,领舞黄豆豆有一次还把鼓锤都打坏了。

  王智介绍,黄豆豆跳舞的两面大鼓是他请人做的,“只用了56个小时,2日清晨才用吊车运到现场开始彩排,6日休息一天。5日晚上我悄悄去探班,真不相信三天时间就将几百人的鼓舞编排得这么好。”记者夏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