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 创新天地
导读: 听不到隆隆的机器声,整洁明亮的车间内,一台台3D打印机一字儿排开,隔着3D打印机的玻璃,只见一闪一闪的光焰在跳动。
抱团取暖,聚力发展
2013年11月5日,陕西省3D打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联盟由西安交通大学等5家核心单位发起,共32家单位组成
听不到隆隆的机器声,整洁明亮的车间内,一台台3D打印机一字儿排开,隔着3D打印机的玻璃,只见一闪一闪的光焰在跳动。“这就是直观的金属3D打印”,西安铂力特技术公司总经理薛蕾介绍说。这家依托西北工业大学3D打印技术成立才3年的高技术公司,已经拥有专利40余项,去年销售收入突破亿元大关,一跃成为国内领先的金属3D打印高技术企业。
“这得益于参加陕西省3D打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有了这个联盟,同行之间的交流方便了,认识的银行多了,融资快了,发展速度自然就快了。”薛蕾深有感触地说。
陕西省在国内3D打印领域有着雄厚的科研和产业化实力,是当之无愧的领头羊:拥有该领域国内唯一的一位院士——西安交通大学的卢秉恒院士;3D打印领域仅有的3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有两位在陕西:李涤尘教授和黄卫东教授。我国与3D打印设备、材料及应用相关专利共668件,陕西拥有其中369件。
“一双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如果不抱团取暖,就很难形成聚力发展的态势,就有重蹈光伏产业无序发展、恶性竞争覆辙的危险。2013年11月5日,陕西省科技厅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正式批复成立陕西省3D打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联盟由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和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5家核心单位发起,共32家单位组成。联盟成员包含了航空航天产业、新材料产业、信息产业、医疗康复产业、激光器产业、传统装备制造业(汽车、能源动力装备)、文化创意产业、创新教育产业等多个优势产业。
联盟主要围绕我国制造业和市场对3D打印技术需求和产业发展,打造陕西地区3D打印技术产业链、创新链和服务链,促进联盟成员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互惠互利。在创新链上组织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开展关键技术研究,解决联盟提出的技术难题,提升联盟成员单位的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在产业链上培育西安铂力特、陕西恒通和西安瑞特公司作为产业链技术支持单位,在材料产业、装备制造加工、航天产业、能源动力、医疗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产业领域方面协助联盟成员创新发展;联盟同时构建3D打印服务链,以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为主搭建服务平台,组织联盟成员开展3D打印服务,为陕西省政府相关部门提供行业科技与产业发展咨询和规划,组织行业的技术交流活动。
互惠互利,势头强劲
近一年来,陕西省3D打印技术创新接连取得新突破;为实现科研优势转化,联盟多次组织校企合作交流
“联盟首先要做的就是把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尽快为陕西经济发展作出贡献。”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总工程师陈锐说,“科研优势的转化不仅是把科研成果拿来就用,还包括帮助企业攻克生产一线的实际难题,培养相关的技术人才。”联盟为此已多次组织校企合作交流活动。正是在这样“互惠互利”联盟准则下,陕西相关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近一年来,陕西省3D打印技术创新接连取得新突破。在生物打印领域,西安交通大学开展的3D打印个性化人工假体制造研究与应用取得标志性进展,科研成果《个性化颅颌面骨替代物设计制造技术及应用》通过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初评。在非金属打印领域,西安交通大学创新陶瓷材料3D打印成形工艺,实现了大型燃气轮机空心涡轮叶片等复杂结构陶瓷零件的快速制造。在金属打印领域,西北工业大学研制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个性化金属液滴微喷头、压电脉冲微喷头及5轴联动金属微滴打印设备。
融资难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短板。去年5月22日,陕西省科技厅、陕西银监局、陕西省3D打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共同举办了合作银行向省3D打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授信协议签约暨银企座谈会,中信银行西安分行、招商银行西安分行、长安银行、东亚银行西安分行等4家商业银行向省3D打印联盟给予总额达20亿元的银行贷款授信。银行将为联盟成员企业提供专属的绿色审批通道,并进一步结合3D打印产业企业的特点,通过三方合作不断为3D打印产业企业研发专属的科技金融产品,全过程、全方位地支持3D打印产业的发展。
创新联盟的成果也已惠及民生。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将3D打印肩胛骨、锁骨钛合金假体植入应用于临床,3名患者躯体外形和功能得到较好恢复。
陕西省科技厅厅长李明远表示,将通过与科技部的省部科技会商机制,积极争取陕西省3D打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升级为国家级联盟。同时,通过全国首批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让3D打印在三秦大地上打出一片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天地,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