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红枣产业调查:80多万枣农丢不起的产业
2015年陕北红枣丰收,仅佳县一地3亿公斤的红枣产量,平均到每一个陕西人身上就有8公斤。可是,丰收难增收,在4年歉收的掩盖之后,陕北红枣产业在种植、加工、销售中存在的问题集中爆发。对于这个事关80多万枣农生计、丢不起也不能丢的农业产业,我们需要更多理性科学的思考。
黄河岸边、3000年种植史、全国五大集中连片红枣产区之一……陕北红枣,早已成为陕北的一块金字招牌。可是最近几年,陕北红枣产业遭遇困境,虽然2015年产量创历史最高,但却卖不出去、卖不上价。
黄河沿岸有80多万枣农依靠红枣过活,可以说,在这条件最艰苦的地方,这些最穷的农民,遇到了产业最困难的时候。
那么,丰收不增收的表象背后到底隐藏着哪些深层次问题?如何“抢救”陕北红枣产业?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
枣园“革命”,换个种法
在2015年之前,陕北红枣连续四年几近绝收,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枣农的积极性。同时,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大量枣园“撂荒”或粗放管理。陕北红枣形成了枣园收益差、枣农积极性降低、不愿继续投资管理、来年收益更差的恶性循环。
当被问及这几年的收成,清涧县高杰村镇高杰村一位枣农说:“一满不行嘛!每年快收枣的时候就下雨,下上三四天雨枣就烂了,没人要,前几年我家十几亩枣园就卖了五六百块钱!”
秋淋裂果,直接导致红枣歉收。可是枣农只能“靠天收枣”吗?
“没有管理投入,就容易出现裂果。可以通过施有机肥、降低树体高度、降低果园密度等改造手段降低裂果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新岗教授给出了答案。
“你看,这是同一个人的枣园,改造了的树和没有改造的树对比非常明显。”佳县朱家坬镇武家峁村千年枣园枣业合作社理事长武子生给记者展示了一张红枣成熟时的照片,“改造了的树,叶子绿油油的,每个枣吊都很长,枣子把树枝压得都快垂到地面上了。而没有改造过的,叶子偏黄发蔫,挂果率很低,树枝都挺着呢!”
武子生说,枣园改造后的优果率可以达到70%以上,每斤枣卖2.4元还不够卖;而没有改造的优果率只有30%,每斤卖六七毛钱还不好卖。在西农大专家的技术指导下,武家峁村70%的枣园完成了低产园改造。
“降低树体高度、降低枣园密度之后,枣的成熟期能推迟七天到半个月,避开了雨季。同时,树体的营养充足也增强了秋淋的抵抗力。”佳县林业局副局长杜军锋介绍。据了解,佳县红枣办三年间已经推广了2.2万亩枣园进行低产园改造,今年榆林市也将大力开展这项工作。
所谓经济林,没有管理,就没有经济。陕北红枣的粗放管理、甚至靠天不管的经营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需求。“现代果园的经营模式必须重视技术和革新,要提质增效,向新的栽培模式、经营管理方法要效益。”李新岗教授说。
近几年陕北红枣市场萎靡的时候,清涧县西区的鲜枣销路却很好。“我们的鲜枣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上市,每斤卖20块钱,一亩可收入近一万元。枣园采用水肥一体化管理系统,再加上防雨棚,优果率很高。”清涧十里铺红枣示范园负责人呼贝说。
前些年,陕北产枣县新建了大量枣园,但是投入和管理并没有跟上,一些非优生区的红枣冲击了优生区的品质美誉度。采访过程中,多名业内人士建议,应该从原先的大面积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强化优生区管理。非优生区除了发展适当面积的鲜枣外,可以将枣大量用于深加工。
那么,陕北红枣加工业的情况如何呢?
想挣钱,还得精细加工
“入冬以来,我收了200多万斤枣,主要就是把枣洗净烘干,销往成都、广东的低端农贸市场。现在加工成本也大了,一斤挣不了多少钱,只能薄利多销。”清涧县永丰枣业专业合作社白永卫说。
据榆林市林业局产业办主任狄龙介绍,这是榆林红枣加工业的普遍情况:“现在全市绝大多数的加工企业都是以烤枣为主,附加值不大。要想做大产业,还得走精深加工的路子。”
但是做深加工,市场怎么样?
记者在佳县采访时,偶遇前来考察有机红枣的某国内知名制药集团负责人。“红枣除了食用,还是很好的药材,我们准备推出一种儿科用药,必须使用有机红枣。”该负责人说,“佳县有近6万亩经过有机认证的枣树,达成合作后,我们将和佳县的枣农实现订单种植和采购,一起打造我们各自的品牌。”
由此看来,除了做枣酒、枣饮、枣粉以外,陕北红枣深加工还可以向药品、保健品,食用或工业用着色剂等方向发展。
那么,深加工企业有哪些困难呢?
张亮是神木县万镇的一名大学生村官,2012年他带头做起了红枣咖啡,着力将“曼乔咖啡”打造成中式咖啡的品牌。
张亮说:“红枣咖啡将红枣产品提升到了高端市场,没有任何添加剂的红枣浓缩汁萃取了红枣的精华,小条包装方便引用,让人们一口就能吃掉几个枣的营养。我们就是通过精细化生产,以产品为基础,创建品牌,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1982年出生的张亮带领企业成为省级林业产业龙头企业,得到了西安、北京等地客户的认可,但是人才和资金是困扰他的两大难题。
“几千万的投资都花在了购买设备和产品研发上,要维持正常生产以及后续的市场开发还需要大量的资金,”张亮说。
融资难已成为加工企业共同面临的难题。为此,2015年榆林市政府给佳县、清涧县预借2000万元周转资金,用于红枣收购营销。从2016年开始,红枣加工器械设备列入全市农机补贴范围,红枣加工企业新建、扩建厂房,市县财政给予补贴。
除此以外,业内也期待政府有计划、有重点地扶持深加工企业,在实现红枣产业深层增值的同时,也能发挥其龙头企业的带动示范作用。
佳县一团“火”的启示
陕北红枣的销售大多是等外地客商上门收购或者由当地加工企业收购。前几年,陕北红枣歉收,来的客商越来越少,这样一来,就使得如今陕北红枣的销售全部挤压在当地。但是当地的加工企业又小又散,加工能力有限。
那么,陕北红枣如何突破销路呢?2015年入冬以来佳县的一团“火”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
“去年冬天以来电商在佳县异军突起,成了销售红枣的主力军。”佳县林业局副局长杜军锋说。“据保守估计,电商已经卖了5000多万斤枣。到端午节之前,电商卖1亿斤枣不成问题!”说到这里,杜军锋信心满满。
一位佳县烟酒店的老板说,佳县全民微信卖枣已经火遍了朋友圈,“就我周围都有20多个人在微信上卖枣呢,帮家里人卖,也帮亲戚卖。”
记者随机来到佳县百世汇通快递点,李姓负责人正在忙着给客户打包枣箱:“这个冬天太忙了,最忙的时候每天要发出去几千件货物,90%以上都是发枣的。这几天一直有人打电话问过年前什么时候会停止发货。”
“我们在媒体上得知陕北红枣滞销的消息后,就马上联系佳县当地,想用我们的销售网络帮他们卖枣。”申建广是“爽吧果园”的牵头人,这个由西安交大和西北农大的硕、博士组建的公益团队拥有众多高校粉丝。截至元月初,他们已经销售了200多万斤佳县红枣。
虽然申建广认为“爽吧果园”的销售相对于佳县的红枣产量只是杯水车薪,但是他也带出了一批效仿的“徒弟”。
曹冠军是佳县“太阳升”红枣企业的老板,“爽吧果园”就是与他合作,帮助他销售了加工厂一半的红枣。在被问及企业名称时,他第一句话就说:“我们刚刚注册了太阳升电子商务公司。”
传统的红枣加工企业,为什么要注册电子商务公司呢?曹冠军说:“以前咱把红枣成车地卖出去,别人分装后卖到市场赚大头。现在我在阿里巴巴上卖枣,不但利润比以前大了,客户还记住了我‘太阳升’的品牌。”
不过曹冠军也坦言,网络销售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直接面对消费者,对咱产品和服务的要求就更高了,网友的评价非常关键,咱一定要严格把关,讲究信誉,树立咱自己的品牌。”
申建广认为,电商销售是陕北红枣销售的一个方向。同时,他也建议,对于个人微商,政府可以提供必要的培训和引导,枣农懂得了一定的电商知识,可以促进陕北红枣的销售和品牌推广。记者 张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