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海红:一双巧手剪出别样人生

10.09.2015  11:02

走头头的骡子哟,三盏盏的(那个)灯”。唱起陕北民歌,就让人想起广袤的陕北高原上走来了一队迎亲的人们:新娘子骑着毛驴,穿着大红袄子,羞羞答答,前面走着迎亲的唢呐,吹得方圆几十里都能听到。这样典型的陕北生活场景常海红不用相机,只用一把剪刀、一张纸就能将它记录下来。

常海红,1967年出生在陕北米脂县石沟镇四郎沟村。因为家贫,母亲不堪生活的艰辛,在她出生两个多月后,离家出走,丢下了幼小的海红与父亲相依为命。生活的艰辛不但没有压跨小海红幼小的肩膀,而且锻造了坚韧的性格和灵巧的双手。7岁就跟父亲和邻居学会了剪纸和织毛衣。15岁初中毕业后,恰逢改革开放之际,为了减轻家庭生活负担,常海红毅然决定去天津学习裁缝,此后还到河北、西安等地求艺学习服装制作。

艺成归来,在榆林先后干了十六年服装制作工作。其中的艰辛,只有亲身经历了才能体会,其中的喜悦,也只有亲身经历了才能体味。十六年的艰辛付出不仅仅得到的是生活境况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心境的成熟,手艺的纯熟和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思考。200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常海红重拾小时候的爱好——剪纸。

 

       

与其说是偶然的机会,倒不如说是必然的选择。对于剪纸,常海红常常乐在其中,2005年,她废寝忘食整整剪了三个月,创作了长2米,宽1米的大幅剪纸作品——“黄土风情”,当作品完成时她高兴地哭了。此外,她还创作了“吕布戏貂婵”、“赶牲灵”、“迎亲队伍”、“扭秧歌”、“闯王故里”、“油灯下织布剪纸”、“手泽东与老农”等十几个场景,五十多个人物。此作品场景设计巧妙,人物栩栩如生,剪工细致精巧,边缘光滑圆顺,整幅作品气势恢弘,巧夺天工。一份耕耘总有一份收获,2015年常海红荣获榆阳区首届妇女手工艺技能大赛剪纸组二等奖。

常海红把对陕北人民的爱以及陕北人民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全部展现在了她的剪纸作品之上,她先后创作了“四大美女”、“八骏图”、“清明上河图”、“五牛图”、“陕北石雕”、“陕北风情”、“米脂婆姨缓德汉系列”、“三十里铺”、“兰花花”、“信天游”、“百猫图”等经典作品。其中“米脂婆姨绥德汉系列”就有十四个作品。凭借日益纯青的剪工、精美的作品,常海红的名声传遍了三秦大地,驰名于国内海外。2010年3月28日,常海红注册了“陕北巧女”的剪纸商标,使自己艰辛创作的艺术品有了法律的保护。

2015年受友人委托,常海红为耿彪女儿中国著名国画家耿莹创作人物肖像,其创作人物精神饱满,神形兼备,做工细腻,手法娴熟,刀功流畅。此作品的推出,受到了耿莹本人及其观众的一致好评,此后接连制作耿莹的画作“嫦娥奔月”,“来自中国的嫁衣”等作品,是对耿莹,更是对中国民间艺术的肯定与回报。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更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正是因为它的纯手工制作,所以传承、弘扬和创新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常海红不但继承了陕北剪纸艺术,弘扬了剪纸文化,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作品中添加了陕北的现代风情,给古老的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其剪纸艺术一枝独秀,成为塞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榆林市各界联谊会副会长、榆林市剪纸协会会长张芳这样评价道。

一切的成功与褒奖都是暂时的,对艺术的追求是永恒的,悠悠岁月,磨炼的是人生,但不变的是人们对一切美好的向往与追求,常海红就像一剪红梅傲立在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