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搏“十二五” 成就幸福西安

02.02.2016  10:30

  2015年是西安“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西安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昨天,代市长上官吉庆在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说:2015年面对宏观经济形势异常严峻的不利局面,西安全年实现生产总值5810.03亿元,增长8.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50.91亿元,增长16.3%,基本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

  五年来,西安市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奋斗目标,秉持“一张蓝图干到底、两块短板求突破、多措并举惠民生、创新管理促和谐”的理念,扎实推进“五项重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城市的承载力、影响力、美誉度和人民的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十二五” 西安“十件大事

  “创文”成功

  三星落户

  渭北工业区建设全面启动

  西安进入地铁时代

  成功举办世园会

  建成西部首个内陆港

  在现行标准下全部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丝路联合申遗取得成功

  南门地区综合改造圆满完成

  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式获批

  【关键词】经济实力

  成就:GDP年均增长10.9%“十二五”期间,我市生产总值连续跨越4000亿元、5000亿元,年均增长10.9%,增速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稳居“第一方阵”。

  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2015年预计达到10778美元;财政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达到1114.98亿元;非公经济占比突破50%,达到52.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达到1174.67亿元;金融业增加值643.88亿元,占GDP比重突破10%,达到11.1%。五年来,我市12项经济指标较2010年实现“翻番”。

  【关键词】产业结构

  成就:第三产业占比不断提高

  三次产业比由2010年的4.0∶41.9∶54.1调整为3.8∶37.3∶58.9,提前2年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8.3%。渭北工业区建设全面推进,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1098户,较2011年增加242户。

  8个国家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聚集区加快建设,服务业占GDP比重较2010年提高4.8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势头强劲,年均增速预计达到16%左右,高出GDP增速5.1个百分点。

  半导体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持续高速增长,“五区一港两基地”板块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板块正加快成为支撑和带动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关键词】改善民生

  成就:四次荣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全市财政支出和新增财力的80%以上用于改善民生,财政民生支出累计达到2852.74亿元,是“十一五”的3.7倍。

  累计新增城镇就业62.95万人,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43.69万人次,分别比“十一五”增加4.26万人和145.29万人次,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188元和14072元,是2010年的1.8和2.0倍;完成86个城中村、33个棚户区征收搬迁,回迁群众26万人;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57万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6万户,解决了全市40.1万户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受益群众达到130万人;52.7万贫困人口按现行标准实现脱贫,组织实施移民搬迁9.4万人;在全省率先全面解决了规划内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教育投入累计达到522.6亿元,是“十一五”的3.1倍,新建、改扩建标准化幼儿园528所,建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496所,浐灞一中和丝路学校2所民族学校建成投用,实施了36所开发区学校、幼儿园建设,营养改善计划惠及学生38.4万人。

  完成市中医医院、市胸科医院等6所医院的新建、迁建工作,新农合参合率和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9.2%和98.5%,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面推开。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参保率达到99.9%。新增养老机构63家、农村幸福院412个、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447处,全市养老服务床位达到3.7万张。先后5次提高城乡低保及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出台改善城区困难群众生活“22条措施”。

  “平安西安”创建活动成效明显,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创建工作扎实有效,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通过验收,连续2届荣获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最高奖项“长安杯”。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七连冠。连续四年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

  【关键词】政府建设

  成就:清理议事协调机构228个

  整治“文山会海”和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整改完成市政府班子“四风”问题13件、“不严不实”问题11件,清理议事协调机构228个,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不断提升。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5352件建议、提案全部按时办复。

  全面实行政务公开和“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加大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力度,落实“两个责任”,履行“一岗双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查各类违纪违法案件和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关键词】对外开放

  成就:“全球最具 发展潜力新兴城市

  全面启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欧亚经济论坛被确定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十大平台之一。成功举办三届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圆桌会,倡导发布《西安宣言》。

  “长安号”实现常态化运营。“西安港”成为我国首个拥有国际国内“双代码”的内陆港,并正式获批国家一类陆路开放口岸。西安综合保税区、高新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

  开通国际航线36条,成为西北首个72小时过境免签城市。浐灞生态区获批建设领事馆区,韩国、泰国、柬埔寨分别设立驻西安总领事馆,国际友好城市增至27个。

  去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突破40亿美元,进出口总值252.6亿美元,服务外包合同额14.9亿美元,分别是2010年的2.6、3.5和5.1倍。我市荣登联合国“全球最具发展潜力新兴城市”榜单。

  成就:“西安蓝”成为新常态

  【关键词】美丽西安

  秦岭保护步入法治化轨道,违规采矿、违法建设等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得到有效遏制,景观提升、绿道建设等9项重点工程顺利完成。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面达标,共计造林36.48万亩。新建公园30个、绿地广场363个,新增城市绿地1931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从37%提高到42.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9.5平方米提高到11.6平方米。

  “八水润西安”工程扎实推进,渭河西安段“三年变清”目标如期完成, 河污染治理实现达标,新增生态水面9573亩、湿地面积2.1万亩,新建、改扩建污水处理厂13座,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5%。

  2013年初,在全国率先提出实施“治污减霾”工作,并列为环境治理和民生改善的头号工程,累计投入各级财政资金75.6亿元、拆改燃煤锅炉1335台、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15万辆。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优良天数从2013年的138天增加至去年的251天,“西安蓝”逐渐成为市民生活的新常态。

  【关键词】城市承载力

  成就:摘得“全国文明城市”桂冠

  推进主城区“南优、北拓、东延、西联”战略,实施古城复兴计划、缓堵保畅工程和城市精细化管理,全市建成区面积从395平方公里增加到52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从69%提高到73%左右。

  南门区域综合改造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建设重大示范工程,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等5处历史古迹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地铁1、2号线建成运营,3号线实现长轨贯通,通车里程达到52公里。改造城市道路170余条,新建人行天桥、地下通道41座,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到18.1平方米,较2010年提高2.5平方米。投放公共自行车4.2万辆,服务网点实现主城区全覆盖。新建高速公路3条,改造国省道干线公路270公里,建成等级客运场站5个,农村二级公路实现全覆盖,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3万公里。铁路北客站建成投用,西安成为国内重要的高铁枢纽。

  启动实施10项水源工程,李家河水源工程建成供水,新增城市日供水能力30万吨。新增年供气能力6亿立方米,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07亿平方米。

  经过18年努力,2015年成功摘得“全国文明城市”桂冠。

  【关键词】深化改革

  成就:取消下放调整312项行政事权

  制定公布市级行政许可目录,分四批取消、下放、调整了312项行政事权。扎实推进“营改增”扩围试点和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各类市场主体总数达到63.8万户,较2010年增加29.7万户。

  城市网格化管理全面推开,建立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大城管格局。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基本完成。加大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力度,累计实现技术成果交易额2120亿元,科技企业小巨人总数超过700家,去年专利申请量突破6万件。

  政府机构改革、公车改革、区县公立医院改革、大学区管理制改革、司法改革等关键领域改革也取得明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