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琴之家:为了一个完整的家,二十三载无怨无悔

22.12.2015  19:28

 

在吴起镇王台村大涧台组,有一个被称作“风车车”的一名普通妇女,她就是李小琴。今年54岁,她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用她的所作所为给我们诠释了什么叫亲情、什么叫爱。作为媳妇,像对待自己亲生母亲一样照顾着患有老年痴呆的婆婆到安详地离去;作为妻子,她二十三年如一日,把无私的爱奉献给了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丈夫;作为母亲,子女在她的关心爱护下享受着无私的母爱。二十三年来,在李小琴的照顾、关心和培养下,老人安度晚年,丈夫精神很好,子女成长进步。她用真挚的爱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更用实际行动给这个家带来了希望。

1981年1月,20岁的李小琴嫁给了王台村大涧台组村民朱正强。两个人相亲相爱,生活过的和和睦睦。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992年12月,担任村信用站会计的朱正强在吃过晚饭后,到崔沟组为信用社催收贷款。由于天黑路滑,山大沟深,在催收贷款回家的路上,不慎跌下山崖,在延安地区医院住了两个多月,花去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使原本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当时李小琴只有一个愿望,只要让丈夫能站起来,不管花多少钱都可以。但由于胸椎骨折,神经断裂,导致下半身瘫痪,生活不能自理。为了让丈夫能站起来,李小琴四处奔走,遍访“名医”,买了很多治疗神经的药,找了很多偏方,但最终没有见效,后半生只能坐在轮椅上。那时她的大女儿七岁、儿子五岁、小女儿才三岁,婆婆也已经70岁了。家中的顶梁柱一下子倒了,但看到躺在床上的丈夫,身旁的孩子,还有年迈的婆婆,她选择自己挑起这个担子,为了他们有一个完整的家。

面对这样的家庭状况,李小琴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只能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家里的经济收入全靠种地,但家里的劳动力就她一个人了。白天种地,还要惦记家里的一大家子,离开她全家都吃不上了,早上她比别人起得早,做好饭菜,都吃上以后,自己赶紧吃点,就下地干活了,一边照顾家,一边种地养活家。谁能体会到一个女人的不容易,所有的苦所有的累只有自己知道,但为了这个家,她坚持下来了。耐心地侍候婆婆,照顾丈夫,抚养孩子。由于丈夫下半身完全失去了知觉,大小便不能自理,无论忙闲,她每天都要抽空给丈夫擦洗一次身子,抱上轮椅到外面晒晒太阳,接屎倒尿,无微不至。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个孩子都上学了,婆婆的年龄也大了,需要的钱越来越多。为了解决一家人的生计问题,1996年,她向亲戚朋友借了5000多元钱,买了15只羊、5头猪和100多只鸡,开始发展养殖。早上,她要比以前早起一小时,做好饭,伺候全家吃完,喂完羊、猪、鸡,再上山劳动。中午、晚上都是如此,这样每年可以出栏几只羊、卖几头肉猪,还有鸡、鸡蛋等,即便这样,一家5口人的日子仍然过的紧紧巴巴。为了保证老人、丈夫和孩子能吃好、穿好、学好,她自己省吃俭用。

2007年,她的儿子考上了三本,这让李小琴一家十分高兴,但懂事的孩子看到85岁的老奶奶、瘫痪在床的父亲和终年操劳的母亲,说什么也不想上了,因为一年的学费就要10000多元。李小琴说,“多年来妈妈就是盼着这一天,盼着你们能走在人前,考不上说考不上,考上了说什么也要上,咱们没钱会借,以后只要你们都有出息,妈妈就是再苦再累心里也高兴”。她东挪西借,硬是给孩子凑够了学费。最后儿子上了陕西警官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到武警西藏总队服兵役。复员后分配到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小女儿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2009年,考取了新疆农业大学。

自丈夫瘫痪的二十三年来,李小琴二十三年如一日,精心照顾,细心操持着这个家,用无边的爱支撑着这个家,受到了广大村民的一致好评。她不仅是用双手,更是用一颗包含着无边的爱、真挚的情向我们诠释着什么是爱,这里面既包含着对婆婆的孝敬,也包括对丈夫的关怀,更包括对子女的培养和爱护。正如李小琴所说,“二十三年这个过程是艰难的,自己苦一些累一些无所谓,但能让老人安度晚年、丈夫生活顺心、子女健康成长,我也满意了,这些困难没有把我压倒,以后会越来越好的”。这就是李小琴,一个让我们感动的好儿媳、好妻子、好母亲。

李小琴先后获得吴起县“十佳母亲”、吴起县“好儿媳”、延安市“优秀母亲”、“延安市首届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李小琴家庭先后被评为“吴起县最美家庭”、“圣地最美家庭”、“三秦最美家庭”。生活在继续,相信他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