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增基一辈子琢磨庄稼如何增产
53年前,南方小伙梁增基来到偏僻的长武县,从此扎根,数年如一日,奔忙在黄土地试验田间,为的只是让老乡们吃上白馍细面。他出门开会不吃会上的饭,不请客送礼,出差住最便宜的旅馆,吃最简单的饭菜,不需要烟酒招待。别人评价他“啥都好,就是缺少人情味”,家人嫌他太犟,这些,他都无所谓,与土地打交道,可以学不会“关系学”,只要踏踏实实尽心就行。
他决心让老乡吃上白馍细面
梁增基是南方人,1961年从西北农业大学毕业,这一年28岁。10月份,他走进长武农技站,然后一呆就是一辈子。
当时,这里的小麦产量之低,让人震惊:即便风调雨顺,亩产最高也不过50.5公斤,遇上灾年更差,仅30多公斤。
磨不出面粉,老乡端出一碗高粱搅团迎接他。仅浇了些酸辣水的搅团难以下咽,梁增基嘴里酸心里也酸,“这么厚实的黄土地,为什么只长高粱,而长不出小麦呢?”他下定决心,一定要育出好种子,让老乡们吃上白馍细面。
创我省旱地小麦亩产之最
产量低,主要是小麦品种差,搞清楚这个状况,梁增基在引进良种之余,开始育种。
按常规,培育出一个品种,加上实验,一般要用十二三年。凭着一股劲,他借来农场两亩地,把宿舍当成实验室,在桌子上摆上种子,屋梁上挂起麦穗,干了起来。没有经费,他就事事亲自动手,从选材、杂交、观察、收获、脱粒、择种,一个不落。
辛苦总有回报。1971年,在梁增基手下,7125”和“702”两个品种问世。新品种既能抗条锈病、抗冻,也能抗旱、丰产。被作为当时的主栽品种,推广到咸阳北部和平凉、天水、黄陵等地,累计面积600万亩以上。这一年,长武县的小麦亩产首次跨过100公斤。
随后,“秦麦四号”、“长武131”、“长旱58”等优质高产品种相继诞生,解决了旱地小麦的锈、冻、倒、旱、筋五大难题,不仅创陕西旱地小麦亩产超千斤的高产之最,品种还在陕甘旱区和河南、山东部分旱区累计推广过亿亩,增产超过25亿公斤。
继续为广大农户多提供优质良种
与顶尖小麦育种专家光环相对的,是梁增基的清贫朴素。时至今日,他仍和老伴住在50多平方米的廉租房里,无怨无悔。荣誉纷至沓来,奖金也有,但这些钱很多次不是被他捐出来资助贫困学生,就是用来给农村搞基建。
2005年,梁老退休,但过去9年,他从未离开过自己热爱的小麦育种事业,坚持深耕在试验田边,而乡亲们嘴里那句流传甚广的“要想多打粮,赶紧找老梁”,也仍余音绕梁般伴随着他的脚步。
人物档案:梁增基,扎根西北从事小麦育种工作53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研究员。培育出了小麦品种国审3个、省审4个;获省、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一项、成果奖两项。12月1日,获得全省首批“三秦楷模”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