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测绘祖国壮美河山——记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一大地测量队
图① 队员在南极进行测量工作。
图② 队员在阿尔及利亚进行水准测量。
图③ 2005年,队员在珠峰GPS测量。(国测一大队供图)
图④ 由于常年在低气压的高寒缺氧环境中工作,队员们常常要吃夹生饭。图为队员们使用的压力锅。
本报记者 徐 红摄
他们不是专业登山队,却6次登上珠穆朗玛峰;他们没有三头六臂,却敢于进入无人区挑战生命极限;他们并非超人,却勇于担当开路先锋,用一个个“第一”证明不凡;他们不是钢铁侠,却用钢铁般的意志,不吃不喝也要测天量地绘就一幅幅祖国山河地图,一次次创下世界纪录……他们就是测绘“铁旅尖兵”——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一大地测量队,曾被国务院授予“英雄测绘大队”称号。
在国测一大队,队员怀有这样一个梦:要测遍中国每一寸国土。为了实现这个梦,一个人不行,那么一支队伍去;一代人不够,那么几代人前仆后继。
填补空白:红色觇标高高飘扬在世界屋脊
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仗着常人无可企及的高度,肆意绽放着荒野的美丽。这里是生命的禁区,是一个为勇敢者准备的世界,也是测量技术的比武场。国测一大队常年在这里进行天文、水准、三角布测和重力测量。
1975年5月27日,红色的觇标第一次竖立在了珠峰峰顶。这次测量不仅测出了世界公认的8848.13米的珠峰“身高”,还彰显了我国国家主权,展示了国际一流的测绘技术。而主要承担这一重大任务的就是国测一大队。30年后,国测一大队再次攀登珠峰,这次他们精确测出8844.43米的峰顶岩石面海拔高度,重新修正了珠峰身高。
今年8月3日,记者来到陕西国测一大队办公所在地,有幸见到了参与过1975年珠峰高程测量的几位老队员,听他们讲述那时“战天斗地”的工作场景,感受测绘精神代代传承的内涵。
珠峰精确高度究竟是多少,过去一直是个谜。西方学者曾多次组成探险队寻求测到珠峰的精确高度,但由于当地自然环境险恶,加上没有一支相当规模的测量队伍,因此无法取得第一手材料。
“1975年攀登珠峰时,我才40岁。”一大队工程师、现年80岁高龄的邵世坤回忆说,这天清晨,我和另一位队员梁保根背上仪器,从海拔5200米的营地出发,向6000米和6500米进发,完成这两个点的测量任务。到了海拔5000米,大气含氧量只是内地的70%。人即使不工作,也如背负30公斤的重物。测绘队员还要背着几十斤重的仪器,加上坡陡路滑,一不小心就可能滑下冰川。1,2,3,4……两人各自在心里默默数数,数到20,停下来大口大口喘气,等呼吸平稳些,再继续前行。
到了第一个观测点,梁保根胃痛得不行,豆大的汗珠滴滴答答往下淌。见过“世面”的邵世坤此时也没了主意。“完不成任务不行,背又背不动。这时,梁保根对我说,‘假如我真死了,你回去给我爱人捎个信,说我是光荣捐躯的,死神面临时,我们想的仍然是完成任务。后来,我俩拼尽全力,圆满完成任务,安全回到了大本营。”邵世坤说。
“能在国测一大队坚持下来的人,每一个都是好样的,意志力都非常坚强。”大队工程师、80岁的张志林老人说。
冰雪严寒、高温酷暑、沙漠干渴、雪崩雷击、山高路险……种种威胁,对英雄的测绘队员来说都是家常便饭。“为建设新中国的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国测一大队先后有46名同志在野外作业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宋超志说。
61年过去了,从1954年成立之日起至今,国测一大队一代代测绘队员32次深入西藏无人区、37次踏入新疆腹地、徒步行程570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400多圈。累计完成国家各等级三角测量1万余点,建造测量觇标10万多座,提供各种测量数据5000多万组,得出近半个中国的大地测量控制成果,出色完成了2000国家重力基准网、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等国家重大测绘工程项目,用血汗乃至生命绘出了祖国壮美的山河。
薪火相传:困难面前干部上、党员上
测绘是国民经济中的开路先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一大地测量队就是这样的开路先锋。很多人都好奇,为什么再苦再累、再危险再艰难的活,国测一大队队员都能拿下来,而且出色地完成?国测一大队党委书记刘键告诉记者,如果你跟随一大队测绘队员在测区待上个把星期,就会发现这里的“秘密”。这支队伍有一种代代相传的团队气质。凡是苦活、累活、重活、危险的话,干部先,队员后;老队员先,新队员后;党员先,群众后,这是国测一大队不成文的队规。
“身教胜于言教。”原国测一大队高级工程师、80岁的老测绘队员薛章说,党员、干部上了,队员不自觉地会跟着上。当队员逐渐成长为干部,就会有新队员跟着上。
队员吴昭璞为了保护一台非常贵重的进口仪器,将生的希望留给了队友,牺牲时年仅31岁;队友突然脚下打滑,连人带仪器往山涧里滑去,队员宋泽盛毫不犹豫,抢上一步,用双手使劲拉住下滑的队友,而自己却失去平衡,掉进深涧牺牲了……老队员的一言一行,徒弟们都看在眼里,印在心里,照着去做。
记者手里有这样一组数据:国测一大队现有职工315人,在职党员120人,高级工程师30人,工程师67人。这些本该令人艳羡的骄子们,每年都如候鸟般,春暖花开时出发,去野外测量;秋天叶落时回家,整理测量数据。他们远离家人,整日与各种测量仪器为伴,孤独而又寂寞。
国测一大队测绘队员对妻子有着一份愧疚。肖大队长开玩笑地说,一大队的丈夫们都是“妻管严”。然而,在家庭和工作之间,他们永远选择工作第一。“家庭的任何事情,都要等到工作完成之后,再想办法补救。”队员高付才是队里的技术能手,他的女儿得了脑瘫,每天要去做康复训练。为了不影响工作,高付才没有告诉任何人,坚持在一线作业。妻子王锦说,“一大队里的男人们都这样,在这个集体中工作会感到很光荣”。
勇攀高峰:科技创新服务经济建设
科技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国测一大队继承传统,更注重依靠人才,实现科技创新,队员们的发展空间越发广阔。现任4中队队长的何志堂是队里培养出的野外重力测量专家,别看这个43岁、戴眼镜的书生说话声音不大,他可是随我国南极科教队到南极进行重力测量的关键人物。
近年来,国测一大队实现了从模拟测绘、数字测绘到信息化测绘体系的转变,技术装备、作业水平等得到显著提高。“桥梁要顺利对接,核电站封顶要严丝合缝,国界勘定要寸土不让,国家建设的各个领域都需要测绘。更重要的是,国家需要有一个准确的属于自己的大地原点。当时,全世界只有几个大国具备测绘大地原点的能力。”站在我国大地原点旁,国测一大队队长肖学年不无自豪地说,“1975年起,经过3年的野外选点、建设,肩负着国家重任的国测一大队终于建立起我国自己的大地原点。有了这个原点,在不到两年时间内,我国自己的坐标系也迅速确立。”肖学年告诉记者,一大队是目前世界上保留测量类型最多的单位。比如基线测量、空天地一体化的重力测量等,都是世界上唯一保留的测量方式。
作为国家测绘事业的尖兵铁旅,国测一大队一直活跃在经济建设主战场,在城市建设、灾后重建、工业安监、文物保护、桥梁建设、油田开发等领域,到处可见他们苦战拼搏的矫健身影。
近年来,国测一大队在跨海高程传递测量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填补了测量学科的一块空白,满足了建设现代特大型桥梁的测绘需求。队员们采用世界先进仪器装备,运用跨海高程传递测量技术,为港珠澳大桥、深港西部通道、上海市东海大桥等重大工程提供了高精度测绘成果。
不论时空如何变幻,英雄的测绘一大队始终不改初衷,“热爱祖国,忠诚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铁军本色在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