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社区治理凸显社会力量

01.06.2015  18:35

  近年来,广东省深圳市在社区治理中积极创新,进行社区基金会的成功探索,统一推行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力图打造高品质的服务型社区,为全体市民提供一个更加宜居宜业的生活工作环境,逐步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社区治理“深圳模式”。

  社区基金会产生聚变效应

  2014年,深圳市社区基金会试点——光明新区现场会在白花社区邻里服务中心举行。桃源居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捐资166万元,发起成立光明新区凤凰社区基金会。以此为契机,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在众多社会公益组织和爱心企业的推动下,社区基金会在深圳从“一枝独秀”走向“百花竞放”。

  “ 社区基金会扮演着社区公益事业‘输血者’和‘风险投资者’的角色。依托社区基金会,社区治理创新的积极性得到鼓励,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有了可以施展拳脚的舞台。社区基金会还有助于构建社区公益服务体系,形成社区治理模式闭环体系。”深圳市民政局局长杜鹏介绍,桃源居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通过资金支持、理论研究、输出管理等方式,已将社区基金会这一新兴形式,从深圳成功复制到重庆、天津等地区。“ 相信随着今后的不断发展,社区基金会将产生聚变效应,使社区治理水平实现质的突破和提高。”杜鹏表示。

  截至目前,深圳市共登记设立了16家社区基金(会),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和加快现代慈善事业发展找到了新路径。该市还出台了《深圳市社区基金会培育发展暂行办法》,充分发挥社区基金会在创新社区治理体系方面的重要作用,搭建平台,推动“ 三社联动”,探索出城市社区治理和服务模式的创新经验。

  政府+市场完善社区服务

  深圳市具有社会组织发达、社工起步早、发展快等优势,这得益于该市“ 政府保障”+“ 市场机制”的良性互动。政府是资金、场地的供给主渠道,较好地解决了社区服务资源供给严重不足、历史欠账较多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运用改革的办法、市场的手段,鼓励社会组织、居委会、物业管理公司等社会力量进入社区服务运营领域,探索建立非行政化供给社区服务的新模式。

  此外,该市注重引入社工等专业服务力量,推动社区服务质量实现从“体制内低水平运行”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提升。借鉴香港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等经验,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成以专业社工为骨干,社区干部职工、志愿者、康复师、护理师、心理咨询师等多种力量并存的队伍结构。目前,投入运作的社区服务中心团队,专业社工比例均不低于50%。

  “三社联动”共建温馨家园

  通过社区基金会和政社互动的创新实践,深圳市初步建立起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 三社联动”良好机制,构建了基层治理的新格局。截至目前,该市已建成社区服务中心565 家,全部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以专业社工为骨干,以义工队伍为基础的社会化、专业化社区综合服务模式得到推广;社会组织在社区遍地开花。

  在“三社联动”模式的带动下,深圳市的社区场地、社工、社区社会组织等各种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使用效益大大提升。社区服务内容得以充实,初步形成了系列化、差异化、实效化和扎根社区、面向居民的服务项目体系。民间运作机制显现活力,服务的主动性、积极性、深入性和持续性显著增强。

  目前,该市每个社区服务中心均凝聚了十多家社区社会组织,为所在社区提供着多样服务,受到服务对象的广泛好评。